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查一查全球气候异常是什么意思_全球气候异常调查研究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大自然的“复仇”如何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和危害有哪些啊3.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正影响全球渔业生产力4.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类变笨吗?5.球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一个未来的情况:北大西洋在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崩溃后冷却。刘炜等人。2004年灾难片《后天》中的 ,全球变暖导致大西洋中的一股巨流失败,引发了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并在几个星期内在北美和欧洲建立了冰冻条件。 这种情况可能

1.大自然的“复仇”如何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和危害有哪些啊

3.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正影响全球渔业生产力

4.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类变笨吗?

5.球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查一查全球气候异常是什么意思_全球气候异常调查研究

一个未来的情况:北大西洋在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崩溃后冷却。刘炜等人。2004年灾难片《后天》中的

,全球变暖导致大西洋中的一股巨流失败,引发了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并在几个星期内在北美和欧洲建立了冰冻条件。

这种情况可能并不牵强,研究人员发现,

是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一个循环温水并有助于调节的深海系统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地球的气候远不如科学家曾经认为的稳定。在气候变化的压力下,例如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急剧增加,AMOC甚至可能完全崩溃,导致北半球更冷,热带大西洋地区潮湿。[世界末日:地球可能终结的9种真实方式]

研究作者写道,这种特殊情况在数百年内都不会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的话。然而,用于预测地球气候未来的计算机模型通常表示AMOC相对稳定。正如研究中所描述的,一个不稳定的AMOC改变了这个方程,呈现了一个未来,从现在开始的几个世纪里,电流减弱,最终无法从反复的破坏中恢复,对全球气候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一个气候输送带

AMOC就像一个巨大的气候输送带。在大西洋的深处,寒冷、稠密的海水向南输送,流向赤道。同时,在离地表较近的地方,洋流将热量(以温暖、密度较低的水的形式)从热带输送到北方,并在那里转移到大气中,使空气变暖。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称,这种热交换是驱动和维持全球气候模式的动力。

,但如果气候模型夸大了当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则可能会扭曲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测,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刘炜,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一位博士后告诉《生活科学》:

对AMOC稳定性的长远观点也是刘的一个长期项目,他先是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读本科,后来把他的研究纳入了他的博士论文在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在把调查带到耶鲁大学之前,

魏对模型准确性的一些怀疑源于观察到它们很难复制地球遥远过去与AMOC行为有关的气候突变。

我发现“气候模式很难模拟古气候中的突变-崩塌-和气候变化,这表明气候模式中的AMOC是过度稳定的,”魏说,“此外,

,他补充道:

“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出当前气候模型中的系统偏差,它阻碍了正确的气候预测,魏在一份声明中说:

修正了研究中的偏倚

,刘和他的同事修正了气候模型中偏向于稳定AMOC的偏倚,以观察不稳定电流的影响。他们的模拟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00年过去了,二氧化碳含量是1990年的两倍。在这一基准达到约300年后,洋流崩塌。

一旦AMOC模拟失败,北大西洋的表面温度下降了4.3华氏度(2.4摄氏度)。欧洲西北部降温,地表气温下降了12.6华氏度(7摄氏度)。同时,热带雨带,一个几乎连续的风暴和阵雨带这项研究只使用了一个计算机模型和一个全球变暖的情景,但它的发现表明,允许不稳定的洋流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气候变化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级别,魏说。

这一发现于1月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大自然的“复仇”如何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

北大西洋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揭示出:随着地表平均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北大西洋吸纳大气CO2的能力正在持续下降[1-4];部分陆地区域的碳汇能力变弱[5-7]。一些模型计算也表明地球当前已知碳储库的碳汇持续下降[2, 8],但人类碳排放还在快速增加,这导致了当前大气CO2浓度的快速上升。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将这些观点、认识无限外延,认为人类巨量碳排放难以被地球所吸收,未来大气CO2浓度将因此无限、快速上升,温室效应大幅增强,并进一步推论出:未来高浓度的大气CO2将产生难以预测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1-4,8-10],例如,海平面因为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而快速上涨;粮食与清洁饮用水匮乏,地球将不再适宜人居;等等。IPCC等主流观点因此提出了必须大力减排的观点,但如何实现大幅减排,却成为当前国际 社会 激烈争议的问题,造成 社会 的撕裂。

然而,大量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碳排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例如,本世纪头10年,人类排放了巨量的CO2,导致了大气CO2浓度快速上扬,但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却非常缓慢,存在明显的升温中断[11-12]。2020年,由于瘟疫的突然爆发,全球不得不采用大封锁的方式以应对全球瘟疫的大流行,但这却意外地导致了人类碳排放急剧下降[1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全球 社会 实验,可以直接观察人类碳排放大幅下降之后的效果,尽管这个 社会 实验的代价实在太大。然而,202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并没有随人类碳排放的大幅减少而下降,相反却是大幅上扬。据世界气象组织最近的报道,202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达到了14.9度,比1850年高了约1.2度。这些海量的观测数据充分说明,将地表平均温度的快速上升简单地归因于人类巨量碳排放是有问题的,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如果未来人类碳排放急剧下降,但地表平均温度却依然快速上升,南、北极大陆冰川依然快速消融,那么我们花费巨额成本、做出重大牺牲去减排的意义何在?这迫切需要采用新方法,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气候-碳相互作用过程,为未来人类命运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回望新生代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碳相互作用过程和未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在5000万年前,大气CO2浓度比现今高约10倍,那时的地表平均气温也比今天高10度左右,南、北极大陆还没有永久性的冰川[14-15]。之后大气CO2浓度大幅下降,导致南极大陆出现了永久性冰川[14-17]。很早就有学者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导致了高纬度地区永久性大陆冰川的出现,让地球从温室气候进入到冰室气候[18],最近的调查与研究则进一步揭示出(初始)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巨量的大气CO2,转化为一个新生的巨型碳储库,是南、北极永久性大陆冰盖形成的主要因素[19]。未来百年之内,青藏高原能否像 历史 时期那样大量地吸收大气CO2?争议比较大。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地质碳汇,例如硅酸岩化学风化作用等捕获大气CO2的方式,是长周期的碳捕获过程(常以百万年计),在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忽略地质碳汇,因此未来百年地球还难以大量吸收大气CO2[2, 20]。但是,当前全球碳收支(global carbon budget)计算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缺少一大块碳汇的量[2,20-21],被称为“迷失的碳汇”,这充分反映了地球至少有一个尚不为人们熟知的碳储库,正在默默地大量吸收大气CO2[21],因此保持当前人类碳排放量不变的前提之下,未来百年,大气CO2浓度到底是多少?争议比较大[19-22]。

大量观测工作早已充分揭示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才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引擎、火车头。例如,很早就已认识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南海的张开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导致了印度与东亚季风的形成[25-27];持续生长的青藏高原吸收了巨量的大气CO2[19],诱发了高纬度大陆冰川的形成[18]和中低纬度大陆地区的荒漠化[26-28]。这些海量的观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印度与亚洲的持续汇聚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碳的相互作用,因此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才是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后果的关键区域。非常遗憾的是,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却依然聚焦于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的观测与研究,长期有意识地忽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观察与研究成果,并且常将在北大西洋等局部地区获得的尚有争议的研究观点无限外延[1-4, 8-10],这是前述争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IPCC等主流观点提出的许多概念与模型,例如“不可逆”、“临界点”、“难以预测”、“全球平均海平面快速上升” [1-4, 8-10],等等,均需要再检验、再评估其科学依据。因此当前需要聚焦于印度与亚洲大陆汇聚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在充分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区域观测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展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工作,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淡水供给、巨量大气CO2低成本移除技术的研发、以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McKinley G A, Fay A R, Takahashi T, et al. Convergence of atmospheric and North Atlantic carbon dioxide trends on multidecadal timescales[J]. Nature Geosci, 2011, 4: 606–610.

[2] Le Quéré C, Raupach M R, Canadell J G, et al. Trends in the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dioxide[J]. Nature Geosci, 2009, 2: 831–836.

[3] Watson A J, Schuster U, Bakker D C E et al. Tracking the variable North Atlantic sink for atmospheric CO2[J]. Science, 2009, 326: 1391–1393.

[4] Canadell J G, Le Quéré C, Raupach M R, et al. Contributions to accelerating atmospheric CO2 growth from economic activity, carb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sin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8886-18870.

[5] Pan Y, Birdsey R A, Fang J, et al.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J]. Science, 2011, 333: 988–993.

[6] Piao S,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Net carbon dioxide losses of northern ecosystems in response to autumn warming[J]. Nature, 2008, 451: 49–52.

[7] Zhao M, Running S W. Drought-induced reduction in glob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2000 through 2009[J]. Science, 2010, 329: 940–943.

[8] Friedlingstein P, Cox P, Betts R, et al. Climate-carbon cycle feedback analysis: results from the C4MIP model intercomparison[J]. J Climate, 2006, 19: 3337–3353.

[9] Lenton T M, Rockstrm J, Gaffney O, et al. Climate tipping points — too risky to bet against[J]. Nature, 2019, 575: 592-595.

[10] Steffen W, Rockstrm J, Richardson K, et al.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115: 8252-8259.

[11] Kaufmann R K, Kauppi H, Mann M L, et al. Reconciling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with observed temperature 1998-2008[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1790-11793.

[12] Roberts C D, Palmer M D, McNeall D, et al. Quantifying the likelihood of a continued hiatus in global warming[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5, 5(4): 337-342.

[13] Le Quéré C, Jackson R B, Jones?M W, et al. Temporary reduction in daily global CO2 emissions during the COVID-19 forced confinement[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0, 10: 647-653.

[14] Zachos J C, Pagani M, Sloan L, et al.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 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J]. Science, 2001, 292(5517): 686-693.

[15] Pagani M, Zachos J C, Freeman K H, et al. Marked declin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Paleogene[J]. Science, 2005, 309(5734): 600-603.

[16] Pearson P N, Foster G L, Wade B S.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rough the Eocene–Oligocene climate transition[J]. Nature, 2009, 461(7267): 1110-1113.

[17] Pagani M, Huber M, Liu Z H, et al. The role of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e onset of Antarctic glaciation[J]. Science, 2011, 334(6060): 1261-1264.

[18] Raymo M E, Ruddiman W F.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J]. Nature, 1992, 359(6391): 117-122.

[19] 刘焰 人类巨量碳排放后果分析:来自青藏高原综合调查的启示[J].中国地质调查,2019,6(3):1-13.

[20] Sundquist E T.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J]. Science, 1993, 259(5097): 934-941.

[21] Ballantyne A P, Alden C B, Miller J B, et al. Increase in observed net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land and ocean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J]. Nature, 2012, 488: 70-74.

[22] Wang J, Feng L, Palmer P I, et al. 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J]. Nature, 2020, 586: 720-723.

[23] Biscaye P E, Grousset F E, Revel M, et al. Asian provenance of glacial dust (stage 2) in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ice core, summit, Greenland[J]. J Geophy Res, 1997, 102(C12): 26765-26781.

[24] Ram M, Koenig G. Continuous dust concentration profile of pre-Holocene ice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ice core: Dust stadials, interstadials and the Eemian [J]. J Geophy Res, 1997, 102 (C12): 26641-26648.

[25] 叶笃正. 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季节变化[J].气象学报, 1952, 23:33-47.

[26] Molnar P, England P, Martinod J. Mantle dynamics,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Indian monsoon[J]. Rev Geophysic, 1993, 31: 357-396.

[27] Lehmkuhl F, Haselein F.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hina and western Mongolia) [J]. Quatern Internat, 2000, 65/66: 121-145.

[28] Troll C. The upper limit of aridity and the arid core of High Asia [M]// Troll C. Geo-ecology of the High Mountain Regions of Eurasia (Erdwiss. Forschg. IV) . Wei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73: 237- 243.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驱动了全球气候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南海的张开深刻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反过来,全球气候变化又可以反作用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和危害有哪些啊

前文我们提到影响气候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我们是不好改变的,但是人为因素呢?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令世界所有人都担忧的问题,我们该怎么看待,我们该怎样去做?……

太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问题该需要解决。但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该看清问题的本末。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

全球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100多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几十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19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厘米。如不采取及时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地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自然因素指的是森林资源受极端恶劣气候的变异或者地面的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减少。人为因素是指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量砍伐森林而导致的全球森林资源锐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的全球森林已减少了1/2,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森林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荫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森林植物通过其叶片大量蒸腾水分,消耗城市中的辐射热和来自路面、墙面和相邻物体的反射,从而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当城市森林面积达到30%时,市区气温可降低8%;当面积达到40%时,气温可降低10%;面积达到50%,可降低气温13%。而森林资源正处于锐减的趋势,按照这样看来,全球变暖的因素也要和它有着必然的联系。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发布了《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目前有1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比起2006年又增加了188种,占了所评估的全部物种的近40%。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20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专家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1/2。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如果全球继续升温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几十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全球继续升温的后果——冰川消融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从总的方面来说,如果全球继续升温,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下后果:

(1)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他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千米。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让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

(5)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爱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得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6)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7)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8)上文我们说过,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而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问题如果按这个速度发展发展下去却不采取措施的话,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经济损失!

(9)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冰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1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气候变暖,将引发许多问题。

(1)生态。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短,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③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4)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②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减缓全球变暖问题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1)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巨型空中森林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2)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们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

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3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材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万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正影响全球渔业生产力

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类变笨吗?

鱼类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重要食物来源,5600万人口从事或依赖渔业相关产业。但一项刊发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鱼类种群已经受到气候变暖的显著影响,全球渔业生产力正面临挑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研究小组就38个地区的124个物种展开调查,并参照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气候变暖对8%的鱼类种群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对4%的鱼类种群产生了积极影响,“输家”远超暂时的“赢家”。研究还显示,1930年到2010年间,日本海、北海、伊比利亚沿海等海域的渔业产量损失最大。

研究人员说,虽然全球的渔业平均生产力迄今变化还不大,但局部而言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十分明显。比如,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东亚的渔业生产力和相关产业就业率已下降了15%至35%,跌幅全球最大,而该地区也是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研究认为,减轻这种区域性的影响将是未来一个重大挑战。

除了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海洋酸化、海水溶氧量下降和栖息地丧失等问题也会影响海洋生物和渔业生产。研究人员指出,为了充分了解气候变化对渔业生产力的影响,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球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典型代表。自从人类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之后,人类对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逐渐导致气候变暖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显然已经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两极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冰川融化,从而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等等。然而美国一家权威调查研究机构最近发表了一片科学报告,该报告指出温室气体不仅对地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人类的智力,尤其是二氧化碳,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了解,首先提出这个发现的人是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他们通过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大气中异常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仅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人类智力出现退化的现象。当然这一发现目前还处于待验证阶段,因为目前没有现实的案例证明二氧化碳会使人变笨。然而不少了解该发现的专家表示,即使现在看不出二氧化碳对人类身体的影响,等到了2100年这种现象将会更加明显。

实际上曾有研究团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发现如果把一群学生长期置于空气不流通的教室里面学习,会导致他们的成绩发生整体下降。在这样一个研究环境中,空气中越积越多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影响学生智力的首要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人类智力水平整体下降的情况,但是个别案例已经出现了。如果温室效应的情况在未来没有发生好转的话,那么人类的智力水平很可能整体下降。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仅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速率达到可怕的50%,从原来的280ppm上升到409ppm。而最新一次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数据是在去年出现的,数值已经超过了415ppm,去年也成为了有史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一年。霍金生前曾劝告人类,要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到头来损害的并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身。然而要全人类同心协力一起来应对气候变暖现象并不容易,因为每个国家的人表示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俄罗斯、中国以及多个国家一起在哥本哈根签订了气候协议,这项协议曾被认为是扭转地球气候局面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气候协议,这使得人类在地球上的未来变得前途未卜。笔者认为,我们要时刻记住,人类只是大自然众多产物中的一种,只不过人类拥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形成了独有的文明,但和其他物种一样在自然面前都是弱小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放下藐视自然的态度,否则人类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两极的冰溶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份陆地

炎热。全球温度增长实际测量表明,全球总体温度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气温在持续地激烈上升。测量得25个最热的年份里,有20个都属于

最近的25年。热浪已经开始出现,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全球变暖问题没有得

到处理,此类热浪将更为常见。2003年夏天,欧洲遭受了一股强大的热浪,

35000人因此丧生。

冰川消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其中很多融化得特别快。

坦桑尼亚的乞力扎罗山,过去白雪皑皑,冰川覆盖,久负盛名,现在积雪融

化,冰河退缩严重。美国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博尔德冰川是美国30年代的

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冰雪所剩无几。科学家认为,公园里所有的冰川

将可能在5年内完全消亡。地球上有两个地方可以充当煤矿中的金丝雀的角色

——它们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为敏感。其中一个是北极,另一个是南极。在

这两个冰天雪地的地方,科学家们观测到更快的变化,气候变化在此构成的

影响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更早更显著。从照片上看,地球的两极非常

相似,都由冰雪覆盖。然而在相似的表面底下有着一个巨大的差异,与南极

上万英尺厚的庞大冰盖相比,北极的冰帽平均不足10英尺。这种区别的根源

隐藏在冰层底下∶南极是被海洋包围的陆地,而北极则是被陆地包围的海洋。

单薄的北极浮冰和位于北极圈北边环绕着北冰洋的冻土层使得它们在面对陡然

上升的温度时显得尤为脆弱。这就造成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最为显著的影响∶

冰层加速融化。那里的温度上升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迅猛。北冰洋的融

化给全球的气候类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洪水。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全球变暖还提高了降雨在每年降水量(包括

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使春天和初夏发生更多洪灾。 当美国2005

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大飓风走向尾声时,欧洲正在经历数次可怕的洪灾。

2005年8月26日,合众国际社这样总结当时许多欧洲人的感受:“在欧洲,

大自然发疯了。”亚洲的洪灾也明显地增加了。2005年3月,印度孟买24小时

内降雨量达到900毫米,是目前为止印度任何一座城市一天内降雨量的最高

记录。水平面上升至2.4米。

生物锐减。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

生态关系。再举一个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全球变暖如何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

瑞士南部每年出现地面霜冻现象的天数骤降,而同时,入侵的外来物种数量

则急剧上升,它们迅速占据了新创造出来的生态位置。世界上许多物种如今

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

是来自于气候危机,部分原因则是来自于人类对于这些物种曾经繁荣生存的

地区的入侵。

飓风。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飓风日益强大的破坏力与全球变暖有关,这在一

定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表明四级和五级飓风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多。另一个研究预

测,全球变暖将使飓风的威力在著名的五级分级标准上平均再增强半个级别。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总结了这些新的调查研究中普遍出现的一些要素,当水温

上升时,风速及风暴的湿度都会增加。

干旱。气候变暖同时导致美国本土土壤水分蒸发加剧。随着二氧化碳含量

的加倍,美国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据科学家预测,如果不改变现行做法,

在未来50年内,美国辽阔的种植区的土壤水分将流失达35%,还不计其他种种

恶劣后果。无疑,干旱的土地将导致蔬菜水分减少,农作物减产,火灾次数增

多。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警告,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导致全球变暖

带来的污染,二氧化碳含量很快就会从2倍上升到4倍,这样土壤将流失达60%

的水分。干旱还带来政治、战争。以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为例。让

人难以置信的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受影响的地区从苏丹南部一直延伸到乍得

湖的东岸。在东岸的达尔富尔地区,种族屠杀屡见不鲜。在西岸的尼日尔,干

旱横行导致的饥荒使得数百万人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