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北流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_北流天气预报15天查询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谁能告诉我关于中国的百幕大的具体事情啊?2.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3.从深圳沙井开车至北流过路费怎算,要多少4.甘肃天水,著名景点是什么?5.从古至今关于气候的谚语,基本都是谁创作的?歌词里的庐州,就是合肥。许嵩之所以会写《庐州月》这首歌,是因为他是合肥人。说到合肥这个城市,小时候在天气预报上听到,总是以为这个城市是生产化肥的,不然为什么叫合肥呢?而且一直觉得合肥这个名字一点都不含蓄典雅,没有一丁

1.谁能告诉我关于中国的百幕大的具体事情啊?

2.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3.从深圳沙井开车至北流过路费怎算,要多少

4.甘肃天水,著名景点是什么?

5.从古至今关于气候的谚语,基本都是谁创作的?

北流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_北流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歌词里的庐州,就是合肥。许嵩之所以会写《庐州月》这首歌,是因为他是合肥人。

说到合肥这个城市,小时候在天气预报上听到,总是以为这个城市是生产化肥的,不然为什么叫合肥呢?而且一直觉得合肥这个名字一点都不含蓄典雅,没有一丁点美感。

但是说起合肥以前的名字,那真的是另一种感觉。庐州,这两个字多么古朴典雅啊!所以许嵩的歌词写得是“庐州月”,倘若他写成“合肥月”,再唱出来,那就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感觉了?要是许嵩唱成“合肥月光,洒在心上”,我们听了啥感觉?会不会联想到撒化肥呢?

庐州是合肥的古地名。这个名字来历非常久远。早在周朝,周武王进行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来分,就在现在的合肥这个地方封了一个国,叫“庐国”。庐国属于子爵,所以又叫“庐子国”。建都于庐邑,位于现在合肥老城区附近。

周武王是什么时候的人?公元前1000多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见,“庐”这个字作为合肥的地名,有多么古老了。

不过庐州这个地名最初产生于隋朝。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改合州为庐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改庐州为庐江郡,郡治合淝县。唐高祖李渊又在公元620年改了回来,还是叫庐州。此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庐州这个地名。

那是不是庐州这个地名是古名,合肥是现代才有的名字呢?非也。

合肥这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最早合肥写作“合淝”。这个名字的来历跟淝水这条河有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也就是说,合淝是南淝河和东淝河两条河交汇处,交汇点叫做逍遥津。

唐代人认为,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东南向的南淝河,经过这里注入巢湖,归于长江;西北向的东淝河,经寿春入淮河。《尔雅》注“肥”字为“出同而归异”。南淝河和东淝河同出一源,分而为二,流向不同的地方,故曰“合肥”。

合肥这个地名非常古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个章节《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史记》这本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91年.

那么也就是说,在2100年之前,合肥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当时,它的地位不如现在这么重要,级别也不高。在西汉时期,合肥叫做合肥县。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刘秀封功臣鉴谭为合肥侯,改县为侯国,历四世,国除为县。灵帝又封其弟为合肥侯,后复为合肥县。

从隋朝开始,庐州就是合肥的正式州名,但是治所一直在合肥县。

从汉朝开始,合肥就是淮南江北的重镇,可以说得合肥者占地利。

《三国演义》里面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就发生在合肥。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展开惨烈的厮杀。公元215年,孙权十万大军北上,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势如破竹,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斩杀东吴猛将陈武。孙权逃奔至山顶,东吴全军溃败,闻风丧胆。后来,张辽乘胜追击,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魏吴双方总共在合肥打了五次,投入兵力十几万,出马的多是一线大腕,足见合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公元506年,在合肥发生了另一场大战。当时,合肥本来属于南朝,但是北魏趁南齐内乱,攻下合肥,对南朝的都城南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南梁的皇帝萧衍不惜一切代价要收回合肥。他派出大将韦睿率兵攻打合肥。

韦睿采取了对梁军损耗最小的办法——水攻。所谓水攻,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派人用沙石堵住肥水,让水位上涨,然后水淹合肥城。最终,韦睿拿下了合肥城,确保了国都南京的安全。

古人说“天生重庆,铁打庐州”,庐州这个地方就是铁打的城池,易守难攻。

偏安于南方的朝廷,必须保住合肥,如果丢了合肥,很快就会亡国。南宋时期,合肥再次成为一线防御重镇。金国只要南下攻宋,必先拿下合肥,否则容易被抄后路。蒙古攻宋,但南宋始终控制合肥,无论是蒙哥还是忽必烈都没办法。直到宋将夏贵在南宋灭亡前夕,将合肥献给元朝,“宋事至此不可为矣!”

经历了漫长的烽火硝烟,庐州府合肥县这两个名字在很长的时间都是共存的。直到1912年,庐州这个地名被撤销,合肥县依然保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从此,合肥这个名字登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开始发出夺目的光彩。庐州却慢慢淡去,保留在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中。

谁能告诉我关于中国的百幕大的具体事情啊?

如果是一般的小雨,去天堂寨影响不大,雨中的天堂寨别有一番景象,但是如果是下大雨,建议不要去,毕竟山路比较多,下大雨比较危险。

天堂寨所处的大别山,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山北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水往南流注入长江。所以在天堂寨峰顶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荆楚,巍巍群山尽收眼底。海拔1729米的天堂顶有一口天塘,塘水不溢不涸,俗称“瑶池”。

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峰25座,天堂寨最高峰为大别山主峰之一,系江淮分水岭,常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湿度85%,年均气温12.6度,水质为地表一级卫生饮用水。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神仙谷:从罗田天堂寨风景区管理处向南沿河步行200m即可到达。神仙谷全长约2500m,该谷由龙井河、萧家河两条溪流汇集而成,河谷宽约30-40m。

2、小华山:小华山海拨1102m,只有一条宽仅尺余的小道可上,两侧都是陡峭悬岩,峰脊之上。

3、石燕岩:位于西寨门东北,空灵谷上游,是一座完全由岩体组成的石山,又似一只巨大的燕窝凌空倒扣,远远看去,一群飞燕停落在巨大的石壁之上,正衔泥筑巢,其雄伟之态,自不可言就像。

4、哲人峰:亦称“天问”峰,是一座完全由岩石组成的山体,靠东北端一巨岩峭壁高约100m,酷似一颗硕大的头颅。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这是一片神奇的水域,现在看来它十分宁静,但是船老大都知道,这里时时刻刻都暗藏着杀机。转眼之间,狂风会突然而至,假若不能及时靠岸,便在劫难逃。巨浪拍打着船身,水从四面八方灌入船里,即使再有经验,也无计可施。只要十几分钟,它就会葬身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这片水域又会立即恢复平静。当地的渔民都叫它魔鬼三角区,也有人把它叫做中国百慕大。

在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下游南岸,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水域,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每当渔讯到来,湖上的渔船都会因丰厚的收获忙个不停,而沿湖的市场,也是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然而,就在这平静安详的鄱阳湖中,却有一个阴森恐怖的死亡地带。因为它的东岸有座老爷庙,人们就叫它“老爷庙水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船只在这里被湖水无情地吞噬,然而更为离奇的是,上千吨的货船居然会在这片只有18米深的水域里神秘地消失,任凭人们如何寻找,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也百慕大有些相似。

偌大的鄱阳湖为什么只有在老爷庙沉船?而那些消失了的船究竟去了哪里?难道这湖底真有人们传说中的水怪吗?或者确实存在着时空隧道?种种怪异的说法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在外人眼里它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然而那些与它朝夕相处的当地渔民们,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一般的叫这个地方鬼门关,比较险恶这个地方。一天就沉了好几条,都是四五百吨以上的大船。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就有点邪门。

2001年11月9日,安徽省怀远县01571号运沙船装满了沙子,正准备离开老爷庙水域,灾难却突然降临了。

采访: 渔吴弟

那个风暴也来得古怪,一般的都可以观天气,有大风暴应该要靠船,那个风暴好突然。

眨眼间,狂风大作,浊浪翻滚,那些离岸边不远的渔船纷纷靠了岸,而这时,这艘运沙船却正在湖的中央。家就住在岸边的吴春松在院子里隐约看到了这艘还在湖里的货船,连忙跑到了湖边,眼看着运沙船在不远处的湖水里打转,吴春松却因为风浪太大而无计可施。此时,这艘运沙船离岸边仅有1.5公里。

采访:渔吴哥

十多分钟的时候沉下去了

采访:渔吴哥

我们看到已经沉下去,不得了,沉船了。

风暴就像突然袭来一样,在十几分钟后又迅速地消失了,湖面上风平浪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这时的吴春松和其他村民一起马上开始了水上的营救。立刻,几条渔船同时划向湖的中央,由于这一带水域经常出事,当地的渔民对自发地救人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动作也相当迅速,即使这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采访:渔吴哥

他们船上5个人,死了3个,救了2个,他是姐妹三个人,一个爱人,一个儿子。救了爱人和儿子,三姐妹都死掉了。

对于活了的人来说,这里将是他们永远的伤心之地。

千百年来,在这块水域沉没的船只到底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楚。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九江海事局近几十年的水上重大事故记录。

1973年10月14日,星子船舶修造厂机动货船在老爷庙水域沉没,死亡13人。

1985年3月15日,一艘载重25吨,编号“饶机41838”号船舶,凌晨6点30分在老爷庙以南约三公里处沉没。

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两艘各为20吨的货船,也在老爷庙水域先后神奇般地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在此遭受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船只。

仅从60年代以来,这片水域就有100多艘船在这里沉没,数十条生命被湖水无情地吞噬了。

多少年来,过往船只上的船员经过这里时无不提心吊胆。由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惟一水上通道,虽然危险,但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前来闯关。终于,老爷庙水域神秘沉船的现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在他们眼里,各种各样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沉船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开人们心中这个古老的谜团,才能帮助人们远离这些灾难。然而,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十多年以来,到老爷庙水域考察的科研小组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为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找到一个确切而又合理的解释。难道这个谜团真的找不到谜底吗? 1985年,一支由气象、水文、地质部门组成的专家小组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神奇的水域。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他们深信大自然的力量与古老的沉船之谜一定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因果关系。 调查工作立即开始了。由于沉船时,当地渔民是第一目击者,所以,专家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当地的渔民了解情况。在与几十位渔民或者村民进行攀谈之后,专家们发现,对于翻船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几乎是一模一样。

采访: 张明新

老爷庙处在这个地区,风比较大。

采访: 渔吴弟

你讲大,它又小,要不然一点风都没有,要不然哗啦一下风大得不得了。

采访:

怎么讲呢,一般出事刮北风比较多。

采访:

不好划的,风大就浪大。

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考察小组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风。当然 ,村民们凭感觉所说的话只能作为一种初步的判断进行参考,专家需要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的数据。风与气象部门关系密切,所以,气象小组立即决定,进行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以便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三个观测点马上在老爷庙建了起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年的时间漫长而又忙碌。 风,是变化无常的,要想在这片无形的空气中找出风的规律,他们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就这样,300多个日日夜夜,科研人员每天都会出现在湖边和附近的山坡上,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捕捉着每一次风的轨迹。20多万个原始数据终于摆在了气象组工作人员的眼前,这些数据表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的一个少有的大风区,一年当中有163个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会有一天风力达到6级。

采访:熊局长

这是1985年10月份的,风向主要是偏北风,它的最大风速是27.3个秒米,11级大风。

随后,气象组的成员又把这些数据与离它不远处的,都昌气象局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老爷庙水域的年平均风速比都昌县城要大得多,这与村民们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采访:熊局长

像老爷庙的(年)平均风速达到了7.6秒米,它相当于4到5级左右,我们测站(都昌观测站)的年平均风速2.9到3.2,相当于2级左右,这就相差3级。

就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小组成员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当他们驾船行驶在整个鄱阳湖的中心,一般都是风平浪静,但是,船一开进老爷庙水域,风速马上开始加大,船也开始随着不停地摇晃。同样是处于鄱阳湖地区,而且又是同一时间,为什么只有老爷庙水域的风大得出奇呢?这是不是与鄱阳湖独特的形状有关呢?考察小组的成员不止一次地拿起地图进行分析。从地图上看,鄱阳湖就像一个倒挂的葫芦,在这个葫芦的北端是一条狭长的水域,而老爷庙正是处于这个狭长水域的最南端。大风的秘密是否就隐藏在这条狭长的水域之中呢?凭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得知,在空旷地带,如果有一二级风的话,我们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如果在空旷的地带有两座山把风挡住,那么,这两山中间的狭窄通道就是风的必经之路,所有的气流都会在这里集中,这就使本来不算很大的风在经过这里时流速加快,这个窄小的通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口。(此段做二维动画)而鄱阳湖这条狭长的水域形状不是很像一个风口吗?于是,工作人员将鄱阳湖进行了细致的测量,结果得到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采访:马振兴

北鄱阳湖它主要是个狭窄的入江通道,(接下一行)南北长达到24公里,东西宽达到15公里。惟独在老爷庙这个地区,它这个宽度只有3公里。

而在鄱阳湖的南半部分,最宽处达到了74公里,也就是说,老爷庙水域是整个鄱阳湖最窄的地方!与它遥遥相对的长江以北,则是一片空旷的平原。这条狭长的水域,无疑是一个风口的形状。但是,水与山不同,水并不能阻拦从这里经过的风,形成风口的原因只能是大山。对于这一点,地质学家认为,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周围地区隆起而形成河道,二是中间地区下降也可以形成河道,无论是什么原因,河道或是湖泊的形成必然与它周围的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维动画)为此,地质小组的成员决定把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调查清楚。如果用过去的方法靠两只脚走路去调查,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而且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观念。经过研究,专家决定协调有关部门做一次鄱阳湖地区的卫星遥感拍摄,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地质信息。卫星遥感以最快的速度被制作出来。马振兴认真地观察,能否找出与这条狭长地带相关的山脉,就是找出这一地区大风形成的关键所在。 从上反映,在这条狭长水域的东南端,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丘陵地带,这片丘陵紧挨着老爷庙水域,这一点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但是,在实际调查当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地带的最高点只有89米,这样的高度虽然对风有一定的影响,但决不可能是大风形成的关键因素。小组成员必须在这条水域的周围寻找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脉。这时,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离它只有几公里远的庐山。

采访:熊局长

西边属于庐山,庐山的走向,是东南向,在我们鄱阳湖、长江进口错落的地方。

庐山的海拔高度是1400多米,它的走向与老爷庙北部的狭长水道基本平行,这张遥感使专家们的眼前豁然开朗。风景秀丽的庐山正是制造大风的罪魁祸首。庐山与鄱阳湖北部狭长水道的平均距离只有6公里左右,而且庐山的南部正好延续到老爷庙的西面而结束。鄱阳湖地区一年中多盛行北风,当气流自北南下时,海拔高度1400多米的庐山就像一座屏障挡住了风的去路,一部分气流只能从庐山东南面的山峦绕过,气流从这里开始集中并加大速度,当流向宽度只有三公里的老爷庙水域时,风力和风速都达到了最大值,狂风怒吼着扑来。

老爷庙水域过于集中的风力使得这个地方的风大而且十分迅速。大风的原因终于被找到,但这并没有让考察小组的成员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心中还存在着一个疑问。单单是大风,就可以使翻船的数量达到如此之多吗?熊局长认为,加大的风力并不是造成沉船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熊局长工作的都昌县气象局离老爷庙只有几公里,所以,他比较了解附近的渔民。他知道,凡是开船的人都会懂得一些水性和风性,老爷庙水域的水面只有3公里宽,如果顶风行船,还是很容易在附近靠岸的,以那些多年行走在水上的船员们的技术,决不可能在这么窄的湖面上翻船。难道除了这里的风大以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吗? 在一年的观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验证了熊局长的想法。

采访:熊局长

按道理讲,大气环流基本上是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方向的水平运动。但是我们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老爷庙这个情况,跟一般的情况有一点特别,而且反应得比较明显,像我们在沙滩上,湖边上,考察的风向风速呢,它这个风向的稳定性,比我们县城呢,就要多一点,它一会儿指向南,一会儿指向东南,一会儿指向西南,它变化比较大。

在一年的监测当中,每一次大风到来时熊局长都会测量到同样的结果,看来,风向的不稳定并不是偶然的。得出这一结论之后,熊局长更加认为,风向的不稳定才是造成沉船不断的致命元凶。船舶在大风中靠岸时本来是迎风行船,然而风向的突然转变会引起水浪的方向也跟着发生变化,这就使本来迎着风的船只忽然变成在横浪里行走,如果船舶的抗风浪能力差一些或是船员没有及时调头,都会引起船舶的侧翻。熊局长的这一观点,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不谋而合。

采访:渔吴弟

别的地方翻船的很少很少,过了我们老爷庙下面,到上面来,一般的都平安了。就下面那一点点的地方,风向不一样的。以前驾驶船就担心这个地方。开始顺风往上面走,到这个地方拐弯以后,横着来,一般出事是这个地方。

从气象学看来,风大,尤其是风向的不稳定会使这些过往的船只在大风袭来时因措手不及而翻船。令小组成员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风向的不稳定呢?一时之间,工作人员找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在调查工作停滞不前的时候,偶然间听到当地渔民的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是怪地方,一般的老一辈都比较怕这个地方,特别是这个拐弯的地方,特别是下半年,这里刮北方的时候,风向不一样的,人家就担心了。”

经过了解,这里翻船事件多发生在秋冬季和第二年的春季,而这段时间正是北风盛行的时候。只有大风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阻挡,才会流向其它的地方而形成风向的紊乱。于是,工作人员第二次拿起了卫星遥感,这一次,他们的目光转向了曾经被忽略过的、面积巨大的丘陵地带。当气流自北南下时,受到压缩的强大气流沿湖道逼进老爷庙,一部分直吹水面,而另一部分则直接刮到了这片丘陵地带。由于受到了阻挡,南下的大风开始折回,这些折回的气流与继续北下的大风相遇,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风场,而老爷庙水域正处于这个风场的中心位置。强大而紊乱的气流再加上大浪的冲击,船舶极易在这里被风浪吞没。

采访:渔吴哥

出事的船,到处都有。有的是湖口的,有湖北的,有湖南的,也有我们江西的,还有我们都昌的,还有星子的都有,到处都有。

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时时刻刻都期望着能够平安地度过每一天。然而,这里是危险的。他们惟有在祭拜老爷庙里元将军的时候,才能得到一丝心理上的安慰。而这些安慰,则来自于一个离奇的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亮大战鄱阳湖时,有一次朱元璋败退到湖边,湖水挡住了去路。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忽然有一只巨大的乌龟浮上水面,搭救朱元璋过了湖。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封这只乌龟为元将军,并在湖边建起了“定江王庙”,这就是现在的老爷庙。附近的渔民为了得到元将军的庇护,每逢初一和十五都要到这里来上柱香乞求平安。之后,人们还要到旁门专设的地点燃放爆竹,因为他们认为鞭炮可以驱逐邪气。而那些经过这里却又不方便停靠的船只,船员们则在船上对着老爷庙的方向虔诚地举行同样的仪式。这些在水上漂泊的人们早已把老爷庙里的元将军当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但是,这位元将军真的能够庇护他们吗?

千百年来,这里仍然沉船不断,老爷庙虽然不能阻止沉船的发生,但它却可以帮助那些落水的人们渡过难关。

采访:渔吴哥

旧社会是归庙上,老爷庙庙上,拿工资,中午吃饭。以前旧社会有两条船,专门在湖边救生的,人家遇难,就去救了。(接)可以救得了就救,救不了就没办法。

据吴春松讲,他的爷爷过去就是老爷庙开救生船的,庙上的两条船整天在湖边守候,每年出去救人的次数都很多。

与以前相比,老爷庙水域现在翻船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据渔民讲,这主要还是归功于船本身的原因。

采访:渔吴弟

那个时候不是机械动力的,是高棚帆船,风一刮,一着风就翻掉了。

采访:渔吴哥

现在都是机帆船,开机子的比较好一点,稳定一点,安全一点。

即使是这样,老爷庙水域每年仍然会有几次甚至十几次的翻船事故,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出事的船都是载重量几百吨或者上千吨的外省来的大船,附近的渔船由于能够及时靠岸反而没出过什么事故。正在专家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水文小组的成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采访:水文王局

这个地方的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水流紊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气象和地质小组的解释,气流南下遇到丘陵地带后折回的气流也是紊乱的,这些气流吹到湖面上,确实可以导致湖面风浪的变化。但水文小组发现,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这些紊乱的水流也同样存在,可见,这并不是风造成的。难道是水本身的原因吗?水文小组随后开始监测老爷庙上下游水流的情况。他们发现,自老爷庙往北流向长江的水流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从老爷庙往南就开始出现变化,这些水流越来越有指向性。它们分别来自五个方向,而这五个方向正是江西省五大河流的方向。

采访:水文王局

鄱阳湖是一个完整的水系,我们江西省的五大河流,就是赣、抚、信、辽、修,这么五大河流的来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鄱阳湖。

最开始时候,它们流入了宽广的湖面,水流的流速非常缓慢,进入老爷庙水域后,由于湖的宽度突然缩小,流速也会随之加快,也正是这一水域,成了五大河流的来水最为集中的地方。

采访:水文王局

老爷庙这个区域里头,因为五条河流的来水,在这个地方,基本上等于一个汇集点,在这个地方的话,因为不同方向的水流互相地混杂,在这个地方,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紊乱的水流互相碰撞,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体的冲击力与正常的水流是不同的,如果再遇到恶劣的天气,就会使船舶出事的概率比其它地方大得多。由此,水文专家得出了结论,风浪只是造成翻船事故的原因之一,紊乱的水流与大风共同作用才是沉船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情往往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就在各位专家都认为找到沉船之谜答案的时候,当地的渔民却有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采访:渔吴弟

一般的流水都有(漩涡),那不大,那个水漩涡,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现在看来,水文小组成员得出的结论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恰恰相反。是水文专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是渔民们的经验出了问题?老爷庙水域沉船之谜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片湖水之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专家的到来,是否能让谜团最终解开?

再一次与渔民的攀谈开始了,这次的主要目标是水中的漩涡。由于对这一带的水域十分熟悉,在没风的时候,渔民们对于那些水面上的漩涡当然不太在意。但是,当大风来临时,渔民们都早早地靠了岸,对于刮风时湖水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漩涡,竟然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那些在湖中落水之后被救起来的人,都对渔民们讲了他们看到的情况。

采访:渔吴第

他们都讲,船到那里有漩涡,漩下去,沉下去,他们都讲,说湖面有漩涡。

能够把载重量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大船吸入水底,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呢?水文小组成员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并不能在大风到来时对湖中心的水体进行监测,那么,大风时湖水中关于漩涡的数据就不能得到。而对于这一点,地质专家马振兴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根据渔民的说法,刮风时水中的漩涡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会把上百吨的货轮吸入湖底,而那些因水流紊乱而引发的漩涡只能是数量多,而单个的漩涡不可能有那么大。难道湖底还会有另外的秘密吗?如果有,又该怎样才能了解这其中的秘密呢?马振兴与小组成员认真讨论之后,决定再次拍摄航空照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采取低空拍摄的方法,目标只是老爷庙水域这一个地点。这次拍摄是有风险的,如果不能有新的发现,那么大量的精力和科研经费都会付之东流。 然而庆幸的是,这次低空拍摄的彩色红外航空照片,使地质小组有了特别重大的发现。

采访:马振兴

我们发现了一个东西,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呢,通过这个照片,清楚地显示,在老爷庙这个地区,水下有一个巨大的沙坝。

这就是最新发现的水下沙坝。它的长约2.5公里,呈东西走向,占老爷庙水域总宽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正是这个沙坝的存在,使老爷庙的水流状况完全改变了。当北风到达鄱阳湖的水面,大浪就会向南翻卷而来,这时,水下的沙坝就会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因而在它南端的湖水底部就会形成强大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舶造成的冲压力大得惊人。

采访:马振兴

它的冲压力,达到浪高的3倍,每平方米多少吨,就是讲我们鄱阳湖在这一带的水,一般的浪可以达到多少,达到3米,达到2米高,那么它的冲压力,可以达到3倍,6吨每平方米,你这个船在这个时候,瞬时的冲压力,要达到(每平方米)6吨的冲压力。

这也就是说,一艘载重量20吨的船舶,船侧面积按20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它的冲击力则达到了120吨,超出船重量的5倍。这么大的冲击力势必会使船舶失去控制,卷入强大的漩涡之中。这些暗藏着的水下漩涡当然要比那些由于水流紊乱而造成的小漩涡威力大得多。然而,老爷庙水下巨大的沙坝是从何而来的呢?鄱阳湖这么大的面积,它为什么就只来到了老爷庙呢?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紧挨着老爷庙的这片丘陵地带,这些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由沙子构成的,每当雷雨到来,大量的沙就会被雨水冲刷,而在它的旁边,就是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

采访:马振兴

我们老爷庙山顶上,海拔89点多米,一个巨大的沙山,这种沙山,在流水的作用下,直接冲入鄱阳湖,正好方向也是东西向的,直接带入鄱阳湖。

至此,湖底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而各个领域专家的到来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船的谜底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北风南下时,庐山的存在使这里成了一个少有的大风区,而气流到达丘陵地带后开始折回,使风向变得异常紊乱,这对行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五大河流的水注入鄱阳湖后于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强大而且紊乱,这使本来就在大风中行进的船舶雪上加霜,更加致命的是,湖底暗藏的沙坝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强有力的水下漩涡。 不规则的大风,紊乱的水流,和巨大的水下沙坝,成了来往船只看不见的敌人,如果大风袭来,湖中的船就会身临险境,无计可施。

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力量把大自然雕琢成我们所需要的模样,相反,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会使人们对自然蜀更加好奇。但是不是不是翻船事故就会因此而无法避免了呢?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采访:县委

我们对天气预报实现了三天的预期预报,对渔民进行宣传,进行广播,还采取发信息的形式,每天早上7点,每天晚上7点,也就是19点,准时跟渔民发布信息。

几十年来,航道的管理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强对船舶的检验工作,可以保证船只的抗风浪能力。另外,几个新建成的避风港也会使过往船只遇险时更容易及时靠岸。再加上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老爷庙水域沉船事故已经下降了很多。

采访:温书记

近几年随着船员的科学掌握程度,和整个社会对安全意识的提高,水上安全事故应该说有大幅度的下降。从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就有明显的区别。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会得以采取措施来保证行船的安全。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老爷庙居住的渔民眼里,沉船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这个谜在他们心里,仍然是个未了的结。

采访:渔吴弟

我从我父亲,从我爷爷讲过,在这个地方沉了三条大船,一条是装瓷器的,小碗,盘子,茶壶啊等,沉在我家门口上面一点点。现在来计算,有一千到两千吨。

在此沉没的另外两艘船也都是载重量上千吨的货船,虽然渔民们对沉船已见怪不怪,但令他们费解的是,这几艘船沉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捞上来。

采访:渔民

都全部沉在这里,一个都没有捞起来。

有人捞过吗?

捞过,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什么都没有。

近二三十年沉没的船只在沉没后都会有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打捞,所以,并没有发现找不到沉船的事,而过去那些被风浪击翻的小船往往都是木头做的,风浪过后,这些木板就会漂在水面上,惟独这几艘沉没的大船是个例外。它们是否一直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还是真的已不在这片湖水之中呢?

让人更加觉得奇怪的是,当上千吨的大船刚刚沉入水底的时候,那些船还都在,因为船沉入水底后会有鱼在船里做窝,所以,很多当地的渔民都到沉在水底的大船里摸鱼,有的甚至还捞到了船上的一些物品。

采访: 渔吴弟

我父亲也是在水面上长大的,非常会游泳,下水,他非常厉害,他一个人,我们这里有几户搞鱼的,开小船,我父亲从水底下,不知道是装瓷器的船,到船舱底下,摸了一下,摸到小碗,小壶,小盘子,茶杯,摸了好多起来。

若干年之后,一些外面来的潜水员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了这片水域,开始在水底打捞。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些潜水员居然什么也没有找到。

采访:渔吴哥

那个潜水员下水呢,他穿的服装不同,我们小孩子看着好奇怪一样的,听大人讲,他是潜水员,下水去,摸沉船上的东西,结果在这里摸呢,也没看到摸什么东西来。

据当地的村民讲,后来又陆续来了几批潜水员,他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沉船,老辈们亲眼见到的那几艘沉没的大船就样神秘地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里沉船的传说越来越神奇,有人说被水下的沙子掩埋了,也有人说被水流冲跑了,甚至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那就是在这里沉没的大船随着时间隧道回到从前去了。这些说法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好奇。那么,那些沉船是不是被沙子掩埋了呢?村民们的说法被专家否定了。老爷庙是整个鄱阳湖水域的最深处,水深为18米左右,而一艘上千吨的沉船,高度也应该超过了十米,如果是流沙在十几年后把沉船埋掉了,那

从深圳沙井开车至北流过路费怎算,要多少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97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计划》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采样器改进为横式采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97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97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97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采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97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97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采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97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采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甘肃天水,著名景点是什么?

过路费210元。以下路线仅供参考,出行前请关注天气预报与交通部门的道路施工与出行提示。

长途驾驶需提前检查车辆安全及注意行车安全,合理安排休息勿超速与酒后驾驶。

顺祝旅途愉快,详细行车路线如下:

驾车路线:全程约515.9公里

起点:沙井

1.深圳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80米,过右侧的裕丰大厦,右转进入共乐路

2)?沿共乐路行驶180米,调头进入共乐路

3)?沿共乐路行驶340米,过右侧的盐田股份综合楼约110米后,右转进入宝安大道

4)?沿宝安大道行驶720米,左转进入西乡大道

5)?沿西乡大道行驶1.3公里,过西乡立交,朝广州/宝安机场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西乡立交

6)?沿西乡立交行驶330米,直行进入广深公路

7)?沿广深公路行驶430米,朝广州/东莞/松岗/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深公路

8)?沿广深公路行驶1.0公里,朝广州/东莞/松岗/沙井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深公路

9)?沿广深公路行驶1.3公里,朝机场/东莞/广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深公路

10)?沿广深公路行驶1.4公里,朝G4/G15/S33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广深公路

11)?沿广深公路行驶3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广深公路

12)?沿广深公路行驶110米,稍向右转

13)?行驶80米,右前方转弯

14)?行驶880米,朝机场/广州/广深高速方向,左转

15)?行驶10米,直行进入鹤洲立交

2.沿鹤洲立交行驶89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3.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30.4公里,朝虎门大桥/虎门/中山/珠海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东佛高速公路

4.沿东佛高速公路行驶24.2公里,过黄阁南路13号桥,朝广州/韶关/G4W/G150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澳高速公路

5.沿广澳高速公路行驶8.2公里,直行进入广州绕城高速公路

6.沿广州绕城高速公路行驶72.3公里,朝高明/新兴/明城/更楼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大岗互通

7.沿大岗互通行驶1.3公里,在入口,进入广明高速公路

8.沿广明高速公路行驶19.2公里,朝江门/G94/肇庆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390米,朝肇庆/G94/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840米,在入口,进入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

11.沿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行驶17.5公里,朝肇庆/南宁/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2.4公里,在入口,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3.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176.5公里,朝茂名/南宁/贺州/桂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4.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4.4公里,朝茂名/南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5.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900米,在入口,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16.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62.2公里,朝玉林/南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7.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4.5公里,在北流/民乐/G324出口,进入北流互通

18.沿北流互通行驶570米,过北流互通约130米后,直行上匝道

19.北流市内驾车方案

1)?沿匝道行驶350米,直行进入北流连接线

2)?沿北流连接线行驶7.8公里,左前方转弯

3)?行驶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城北一路

4)?沿城北一路行驶1.4公里,过右侧的新洲国际大酒店约240米后,直行进入环岛

5)?沿环岛行驶70米,在第3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城东一路

6)?沿城东一路行驶100米,稍向右转进入陵宁路

7)?沿陵宁路行驶430米,过左侧的华侨大厦约19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北流市

从古至今关于气候的谚语,基本都是谁创作的?

天水麦积山石窟*

AAAAA级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在西秦岭北支脉的东段,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其中,以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

天水武山水帘洞*

AAAA级

武山水帘洞,国家4A级景区,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石窟寺院。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

天水伏羲庙*

AAAA级

天水的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庙内古柏参天,浓荫盖地,清幽雅静,芳草添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水甘谷大象山

AAAA级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天水玉泉观景区

AAAA级

天水玉泉观,国家4A级景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西路北侧天靖山麓,为陇右地区一处庞大的道教宫观古建筑群落,其规模和完整性为国内罕见,以“玉泉仙洞”的美誉而荣列秦州十景。

天水秦安凤山景区

AAAA级

天水秦安凤山景区,国家4A级景区,位于秦安县城东凤山上,拥有甘肃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是一处集传统、宗教、民俗、建筑、雕塑、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天水南郭寺景区

AAAA级

天水南郭寺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城南2公里的山坳,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有汉柏唐槐等古树。东院观音殿前有一水井,清澈见底,水味甘美,四时不竭。这就是杜甫诗中所指的“北流泉”。

天水石门景区

AAAAA级

天水石门山,又称石门景区,是5A级天水麦积山景区的组成部分,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南25公里处,由南峰的皇天峰、玉灵峰,北峰的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五座山峰组成,山高峰险,为花岗岩峰峦地貌,有小黄山之称。

天水秦安兴国寺

全国重点文保

兴国寺坐落于甘肃省秦安县城(兴国镇)中心地段的北街,坐东朝西,背山(凤山)面水(葫芦河),始建于元代,距今约700年,是一处风格古朴、规模宏大的古刹建筑群,明代曾列为“秦安八景”之一。

兴国寺现在已经成为展示秦安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它所蕴涵的文物价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天水秦安文庙

全国重点文保

秦安文庙,又称孔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秦安县城新华街东学巷内,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是天水市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崇圣尊孔之地和甘肃省内唯一一家塑有孔子塑像的庙宇。

甘肃天水著名的小吃

天水浆水面

浆水面是浆水作汤,加上葱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种面条。秦州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 浆水面有清热解暑、治疗疾病之功效,可单独作饮料。在炎热的盛夏,喝上一碗浆水,会使人感到清凉爽快,又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常食用浆水面还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压的病患者经常吃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病症也有一定疗效。有的医院用浆水配合药物医治烧伤,可大大减轻患者疼痛,取得显著疗效。?

天水花牛苹果

天水花牛苹果产地在甘肃省天水县二十里铺乡花牛寨村,该地 生产供出口的红元帅就是花牛苹果,花牛苹果果型硕大端庄,果色嫣红鲜亮,底座五角分明,味道清香甜美,松脆可口,品质极上,享誉海外

甘谷菜豆

菜豆是人们喜食的家常蔬菜,可供煮食、炒食、凉拌,还可进行干制、速冻等加工,是一种鲜嫩可口,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优质蔬菜,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甘谷菜豆生产基地位于南后山区,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农田用水以自然降水为主,施肥主要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且基地四周无污染源,产地环境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采用地膜覆盖种植,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油菜后复种菜豆于6月上旬播种,8月中下……[详细]

秦州酿皮

酿皮是秦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天水各县区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气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详细]

油攒虾

主料:大明虾辅料:培根、香菇、干葱、百里香、香菜、葱、红椒 调料:盐、白糖、胡椒粉 烹制方法: 1、将大虾背部切开,去掉沙线,加入盐腌制3分钟; 2、将培根、干葱、香菇、红椒切末,……[详细]

天水浆水

浆水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其制作方法是选用鲜嫩的苦苣、苜蓿、荠荠菜等野菜或芹菜、莲花菜为原料,切成细条,煮熟后加上发酵引子,盛在瓷罐内盖好,三天后即成浆水。天水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条。天水浆水是天水人家家户户最普遍的一样饮食了,有人形象地说,天水人走到那里,浆水缸背到那里。

武山香油豆瓣酱

香油豆瓣酱以当地优质胡麻油、蚕豆和辣椒于为主要原料,按北方人口味配料,是人们喜爱的食用调味品。1986年在全省食品工业产品鉴定会上获同类产品第一名,1988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

天水名人录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

唐高祖李渊 (566~635)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江南辅公祏势力,一统天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葬于献陵。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李渊是十...

李孝恭 (591~640)

李孝恭(591—640年),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父亲李安,隋朝时任领军大将军,唐初封为西安王。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时年五十岁行军元帅武德初,以赵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用长史李靖计,击降萧铣,并遣李靖等招降岭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

李广 (?~119)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国的将领。李广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在玩耍的时候,也以骑射做游戏,跟别人比赛胜负,久而久之,便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西汉文帝(刘恒)十四年(前166),匈奴以14万大军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击匈奴。因为他熟练的骑射技法,射杀了不少匈奴首级,所以被封为中郎。汉景帝时,李广任陇西郡都尉,不久又升任骑郎将。在平息吴楚二-队叛...

赵充国 (前137~前52)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 ,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出重围,被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历任大将军(霍光)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率军击败武都郡氐族的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昭帝死后,与霍光等尊立汉宣帝,封营平侯。后...

上官桀 (前140~前80)

上官桀(前140—公元前80年),字少叔,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汉武帝、汉昭帝时大臣。少为羽林期门郎。有才力,累迁未央厩令、侍中、太仆。官拜左将军,与李广利统率汉军,北拒匈奴,西征西域,拓疆守土,战功显赫。汉昭帝即位,与桑弘羊、金日磾、霍光等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封安阳侯。元凤元年(前80),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因毁立之事,欲“谋杀霍光、废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与霍光政见相左,事败被族诛。...

姜维 (202~264)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

张俊 (1086~1156)

张俊(1086—1156),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宋名将。 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年16岁的张俊为三阳(今天水西北)乡兵弓箭手,“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从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门源东南),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徽宗末年,参与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靖康元年(1126),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已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

隗嚣 (?~33)

隗嚣(?-33),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秦安县北)人。出身陇右大族。年轻时在州郡做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于陇右。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叔父隗崔,兄隗义及上邽(今天水市)人杨广,冀(今甘谷县)人周宗等合谋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隗嚣迫于形势,也趁机起事,占领平襄(今通渭县城),杀王莽镇戎(原天水郡,治平襄)大尹。大家共同推荐他为上将军。隗嚣建立割据政权后,号召天下人民共同讨莽,发誓忠于汉室。更始元年(...

唐高祖长广公主 (?~648)

长广公主(?-648年),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始封桂阳公主,初嫁赵慈景,后改嫁杨师道,生子赵节、赵斌、杨豫之。长广公主也是个才女,史称“聪悟有思,工为诗”,婚姻也颇为幸福,但晚年为儿女所累。长广公主去世时当在51岁以上,在当时也算长寿了,公主与杨师道合葬于昭陵。人物生平改嫁前赵慈景是陇西人,隋朝番州总管赵讷的儿子,是个美男子。李渊看中小赵的美貌,把长广公主嫁给他。长广和赵慈景感情不错,生有两个儿子赵...

苻雄 (319~354)

苻雄(319—354),字元才, 前秦 丞相、东海公,东晋 略阳郡临渭县(甘肃 秦安县 陇城镇)人, 氐族, 苻洪少子, 苻坚之父。少善兵书,多有谋略,好施下士,便弓马,有政术。354年逝世,谥号敬武(《通鉴》称为东海敬武王)。357年,其子苻坚即位称大秦天王,追尊为文桓皇帝。后赵将军苻雄年轻就已熟读兵书、富有谋略,亦擅长射马射箭;此外亦有为政治术,慷慨施予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因着父亲苻洪在 后...

权万纪 (?~643)

权万纪(?~643年),祖籍甘肃天水,后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末年自潮州刺史擢任治书侍御史。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王珪掌管朝中和地方官吏的考核、升迁、降调大权,权万纪向太宗李世民弹劾他们办事不公,有私情。太宗查问,王珪拒不承认。魏征即向太宗奏说权万纪所奏并无实据。当初在考时他未提出异议,今过后提出指控不是为国而谏。太宗听后,即将此事搁置不究。但很赞赏权万纪不阿权贵,不攀大臣的耿直品格...

吕婆楼

吕婆楼,略阳(今甘肃天水)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官员,后凉政权建立者吕光的父亲,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太尉。辅助苻坚杀苻生夺位。后向苻坚推荐王猛,并邀其出山。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后,吕婆楼的儿子吕光正在西征西域,于是割据凉州建立后凉。追尊吕婆楼为景昭帝。吕婆楼的先祖名叫吕文和,在汉文帝初年为避难而从沛郡迁徙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世代为当地大族。 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

唐高祖高密公主 (?~655)

高密公主(?―655年),初封琅邪公主。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唐太宗李世民之姊。先嫁长孙孝政,后改嫁段纶。段纶是隋炀帝时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儿子。段纶历任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骑常侍、秘书监、宗正卿、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封爵纪国公。高密公主和段纶先后诞下了两个子女,女儿段简璧出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十八岁时嫁给了长孙皇后族叔长孙顺德之子,后封为邳国夫人。高密公主...

唐高祖房陵公主 (619~673)

房陵公主(619年-673年6月22日),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第六女,母不详。武德四年十一月,封永嘉公主,下嫁窦奉节。永徽五年,改封房陵大长公主,下嫁贺兰僧伽。咸亨四年闰五月三日,薨於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五十有五。房陵公主颇得帝宠, 唐高祖平秦川,得张昶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缣素书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纸书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钟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皆赐公主。房陵公主前后嫁过两任丈夫。她的...

姜公辅 ?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祖籍甘肃天水,爱州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姜公辅是“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有若神”、“一时直道犯龙鳞”、“流落空闻弃海滨”。他与秦系一见倾心,十分投契。于是,姜公辅在九日山东峰筑室,与秦系对峰而...

唐高祖九江公主

九江公主,她大概是唐朝第一个下嫁异族的公主。贞观年间,九江嫁给了执失思力。执失思力是突厥酋长,隋唐时期的武将。贞观元年(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南下。执失思力在这次行动中担任先锋,率先到达离长安城不远的渭水便桥。颉利派他进城探清唐军的虚实,李世民为了不让颉利知道长安缺少精兵,于是把执失思力扣押。几天后颉利与李世民结盟,颉利北返,执失思力同时获释。贞观三年(629年),-厥被唐军击败,颉利被...

苻健 (317~355)

苻健(317~355年),字建业,氐族,十六国时前秦的创建者,公元351~355年在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人,氐族部落首领苻洪的第三子。当西晋灭亡之际,居于略阳郡(郡治在今甘肃天水)渭河沿岸的氐族部落的贵族武装势力逐渐壮大,推苻洪为首。333年,后赵石虎将关陇羌、氐族和关中豪富世家迁往关东(指今潼关函谷关以东)时,命苻洪任流民都督,率领2万户住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349年,梁犊率戍卒在关中...

时间术语是指在人们中传播有关气候变化预测的词语,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天气术语是工人在听写和记录历史之后总结出来的术语,它用于指示明天天气晴朗还是暴风雨。地球上最纬度的区域,即北或南30°至60°左右,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这些地方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并且不会持续多年的相同气候。今天是晴天,潮湿的一天,明天可能是一场寒冷的风暴。

尽管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厄瓜多尔,但在许多情况下,该地区的气候并没有明显改变。例如,撒哈拉沙漠一年四季温暖干燥,另一方面,印度次大陆和西部地区太平洋处于雨季多年,白天的天气会发生变化更少。

由于其明显的气候变化而主要用于纬度中等的地区。但是,如东洪日头,西红雨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可能也有所不同,因为中国大多数地区在西部,如果西部有彩虹,则意味着西方有云雨。它将很快东移并沉淀。如果东部有彩虹,则意味着云雨带已被移除,晴天正在临近。

天气术语是我们的祖先在继承时开发的。在继承过程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都可能存在虚假陈述或谣言。例如,有些地区已经传出谚语“春天没有春天,夏天没有雨”,“春雾是三个晴天,夏雾是三个雨天”,在使用谚语时,应仔细检查谚语的每个单词。稍后将使用。

天气行话来自群众,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混杂的当地方言。例如,在区域乐安中,“无法完成2月的第二天,乌江,在2月的第二次降雨中,结束时是乌江,”“ 乌江”是一种方言,即,多雨和寒冷的天气。

天气术语是一个地区群众长期积累的经验,该地区非常强大。适用于A国的谚语可能不适用于B国。例如,在从南部到河流北流的区域中,据说“云层正在上升,雨水像武器一样落下,云层他们跌落,雨水像沙子一样落下。”如果您将此术语移到河流从北向南流动的地方,那肯定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