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分布 气候分布
中国气候手抄报内容初二_中国气候手抄报
tamo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1.世界气象日的手抄报内容2.二十四节气秋分手抄报3.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4.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内容5.地理国庆手抄报内容6.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关于夏天的手抄报内容如下:1、可爱的夏天来了,轻柔的风儿给人带来一丝丝温暖的感觉,七色的彩虹飘在天空中,那云彩可真是五彩斑斓。2、初夏的雨是很温柔的,它仿佛是把自己全身的营养都在投入给大自然。看,荷花池里的荷花在经历过一场雨的滋润后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含待放。3
1.世界气象日的手抄报内容
2.二十四节气秋分手抄报
3.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
4.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内容
5.地理国庆手抄报内容
6.世界气象日手抄报
关于夏天的手抄报内容如下:
1、可爱的夏天来了,轻柔的风儿给人带来一丝丝温暖的感觉,七色的彩虹飘在天空中,那云彩可真是五彩斑斓。
2、初夏的雨是很温柔的,它仿佛是把自己全身的营养都在投入给大自然。看,荷花池里的荷花在经历过一场雨的滋润后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含待放。
3、亭亭玉立的把自己闭月羞花的美貌展现给我们。碧绿的荷叶上点缀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像钻石般格外耀眼,这时的荷花现得婀港多姿,特别迷人。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从立夏起至立秋结束。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气候。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并非一样。
总体来说,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降水少,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
时间划分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到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
在北温带,气象意义上的夏季为公历5月21日(小满)~8月23日(处暑);在南温带,气象意义上的夏季为公历11月22日(对应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9日(对应北半球的雨水)。
时季简介
在北半球的夏季,各类生物已经恢复生机,大都开始旺盛的生命活动。很多生物会在夏季繁殖后代,各种动物选择夏季交配,生育;植物竞相开花结果。夏季,斗指南,万物至此皆盛。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夏季阳气盛,仲夏尤甚,仲夏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所惧。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三个时间阶段。
世界气象日的手抄报内容
极端天气安全手抄报简单少字如下:
全球气候变化正是目前全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新常态,目前,京津冀本轮极端降雨已经基本结束,但后续的救灾、洪水的风险、地质灾害风险还在持续。除了极端强降雨,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极端高温、超强台风也在不断影响着我国。
如何看待7月极端高温和降水的交替出现?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提醒?未来极端天气,真的正在越来越常态化吗?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发。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了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此外,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称,今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一年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而明年情况不会有任何缓解,气温将比今年更高。
全球气候变化正是目前全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新常态,目前,京津冀本轮极端降雨已经基本结束,但后续的救灾、洪水的风险、地质灾害风险还在持续。
除了极端强降雨,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极端高温、超强台风也在不断影响着我国。如何看待7月极端高温和降水的交替出现?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提醒?未来极端天气,真的正在越来越常态化吗?共同关注: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如何应对?
什么是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研究员王国复:极端天气气候包括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是相对于绝大多数较平常的而言的异常。
即天气或气候变量值高于(或低于)该变量观测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一阈值时的,其发生概率一般小于10%。
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既受到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又受到外在影响。全球变暖是极端天气气候频发的主要原因。
从机制上来讲,全球变化,特别是海洋气候的长期变化会对季风造成影响,季风变化对极端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极端天气气候的发生。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
二十四节气秋分手抄报
世界气象日的手抄报内容介绍如下:
1、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2、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4、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5、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6、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7、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8、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9、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10、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11、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12、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13、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1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15、加强气候生态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6、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17、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8、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世界气象日的手抄报文字资料
1951年3月23日,在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届大会上,原国际气象组织就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了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的纪念日。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世界气象日实际上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
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大气研究;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技术合作;教育和训练以及世界气候等。
11年10月,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所属的一些专门机构,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专门机构就是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
导语: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分的由来秋分,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秋分:温度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气象专家介绍说,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内容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那么世界气象日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跟着我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1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2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3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图4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资料1: 世界气象日来历1950年3月23日,作为。。。1873年建立的国际气象组织(IMO)的继任者,世界气象组织(WMO) 正式成立。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将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在这一天要求各成员国以各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以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到各国气象部门对经济建设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世界气象组织活动情况。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资料2: 世界气象日设立宗旨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资料3: 世界气象日宣传口号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2010年世界气象日主题——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3、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7、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9、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1、加强气候生态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2、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3、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地理国庆手抄报内容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下面是我给各位献上的2017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模板内容和一些世界气象日的标语,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内容 篇11、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2、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4、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5、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6、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7、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8、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9、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10、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11、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12、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13、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1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15、加强气候生态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6、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17、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8、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的内容 篇2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 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英文为"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发展历史
起因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标志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为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世界气象日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6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融化。2007年2月1日,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3月1日启动的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发展
世界气象日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世界气象日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大气研究;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技术合作;教育和训练以及世界气候等。
11年10月,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所属的一些专门机构,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专门机构就是世界气象组织。
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全球综合观测,人类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
以下是关于地理国庆手抄报的内容:
标题:国庆地理知识小百科
一、中国的地理特征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形。中国的气候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主,但也有一些高原气候和海洋气候区域。
二、中国的自然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包括煤炭、稀土、矿物质、水、森林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和小麦生产国之一。
三、中国的旅游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旅游业非常发达。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长城、故宫、颐和园、张家界、杭州西湖等等。
四、中国的地理之最
中国拥有许多地理之最。例如,长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之一等等。
五、中国的地理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地理文化历史。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对中国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记录,为后人的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如《水经注》、《山海经》等等。
六、保护地球环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我们应该取措施来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污染和浪费,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后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结:通过了解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并取行动来保护地球环境。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文案:
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英文为"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
开展世界气象日的目的:?
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WMO):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立于1950年3月23日,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联合国关于地球大气状况和特征、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和导致水源分布气候方面的最高权威的喉舌,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口号: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2010年世界气象日主题——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3.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7.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9.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1.加强气候生态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2.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3.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