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分布 气候分布
五四农场官方旗舰店_五四农场气象资料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第一首军校2.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3.上海最大的公园4.从五四农场到南汇桃汇路58号那里的一个大东海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怎么去啊..5.请问谁都当过复旦的校长啊?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五四农场境内,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是以森林为主体,融苗木生产、休闲观光、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模拟自然的大型人工城市生态森林。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是由上海世纪森林开发有限公司城承建,于19
1.中国第一首军校
2.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
3.上海最大的公园
4.从五四农场到南汇桃汇路58号那里的一个大东海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怎么去啊..
5.请问谁都当过复旦的校长啊?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五四农场境内,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是以森林为主体,融苗木生产、休闲观光、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模拟自然的大型人工城市生态森林。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是由上海世纪森林开发有限公司城承建,于1999年由光明食品集团与上海城投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2004年国家林业总局正式命名项目为“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了项目的总体规划。
主要景点
白鸟湖
百鸟湖,水域面积达580亩,是上海最大的园内人工湖泊。每到秋天,百鸟湖几乎成为白鹭之“家”,最多的时候,水岸边来来往往1000多只白鹭。此外,灰鹭、野鸭、野兔、野鸡也在这里栖息嬉戏。[4]?
主入口
入口
该入口于2002年6月完成,最高山头标高为9米,总面积为60亩。已植有树木35种,主要有香樟、雪松、刚竹、红哺鸡竹、匍地竹、湿地松、落羽杉、女贞等。[5]?
1号景观林
这片景观林为2000年春季种植,面积为580亩,树木经过四年生长,该景观林已初具规模。行至林中,森林气息扑面而来,呈现于眼前的是层次感丰富、野趣味足、物种丰富的森林气象。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荫如伞;秋冬层林尽染。乔灌木种类达60种以上,其中以榉树、乌桕、重阳木、香樟、枫杨、海桐、蚊母、银杏、女贞、乐昌含笑、香椿、臭椿、湿地松为主。在四年内能形成如此景观,是源于良好的绿化理念:种植采用随机不规则种法,实行乔、灌、草立体配置方式,做到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树种搭配恰当,实现景观林功能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5]?
鸟岛
它是一个半封闭的人造小岛,只有玉兰桥一个人口通往该岛,总面积86亩。在鸟岛上,种植了多种鸟食植物来引鸟。如枣树、果桑、枇杷、无花果、胡颓子、火棘等。这些树木在不同季节结出大量果食供鸟类食用。[5]?
苗圃
苗圃面积2000亩,屯苗270万株,植物种类达160多种,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在上海属于大型苗木基地。基地内苗木生长旺盛,一片生机。不少树种如舟山新木姜子、沉水樟等属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可为上海市其它重大绿化项目及世纪森林本身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
自驾
1.市区-S4-G1501瓦洪公路出口-瓦洪公路-随塘河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2.市区-S20-S2新四平公路出口-五四公路/五四支路-随塘河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3.市区-浦星公路-平庄公路-洪朱公路-随塘河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公交
1.轨道交通2号线龙阳路站下,二号出口换乘龙平芦线至五四农场站下,转乘海湾三线,海湾森林站下即可。
2.轨道交通8号线航天博物馆下,换乘海航线至星火农场站下,转乘海湾三线,海湾森林站下即可。
3.南梅线到南桥站下,换乘南星线至星火农场站下,转乘海湾三线,海湾森林站下即可。
中国第一首军校
五四左右以创作小说引人注意除了鲁迅、冰心,便要推叶绍钧了。他是一个多产而
作风却极其精炼纯粹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城中》、《线
下》、《未厌》;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散文集有《脚步集》,和与俞平伯合著的《剑鞘》。叶氏的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五四
至五卅为第一时期;五卅至对日抗战为第二时期。前者为整个五四时代思想之反映;后
者则感染世界潮流,而有左倾色彩。
当五四运动前,周作人在《新青年》提倡“人的文学”,又翻译波兰、捷克等弱小
民族的作品甚多,于俄国文学尤多介绍。俄国文学本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同情,和一
种四海同胞的主义;而十九世纪与托尔斯泰、柴霍甫,鼎足而三之杜思妥也夫斯基,尤
为当时青年所欢迎。按英国脱利特司(W.B.Trites)论杜氏所著小说《二我
者》,主人公戈略特庚的性格“他断不肯受人侮辱,被人踏在脚下,同抹布一样,但倘
有人要将他当做抹布,却亦不难做到。他那时就不是戈略特庚,而变成一块不干净的抹
布。但并非寻常的抹布,乃是有感情,通灵性的抹布。他那湿漉漉的折叠中,隐藏着灵
妙的感情,抹布虽是抹布,那灵妙的情感却依然与人无异。杜氏著作就善能写出这抹布
的灵魂给我们看。使我们听见最下等、最秽恶、最无耻的人所发的悲痛声音:醉汉睡在
烂泥中叫唤、乏人躲在漆黑地方说话,窃贼、谋杀老妪的凶手、,靠吃饭的人,
亦都说话。他们的声音都极美,悲哀而且美。他们堕落的灵魂原同尔我一样,他们也爱
道德,也恶罪恶,他们陷在泥塘里悲叹他们不意的堕落,正同尔我一样悲叹,倘尔我因
不意的灾难,同他们到一样堕落的时候。”按杜思妥也夫斯基名著《罪与罚》(The
CrimeAndPunishment)写到主人公在酒店喝啤酒,有醉鬼与之攀谈,
自述靠女卖*,维持生活之身世,为有名感人一段。又《卡拉玛助夫兄弟》(TheB
rothersKaramazoff),《白痴》(TheGdiot),《被压迫
与被侮辱的人》(TheDownTroddenAndOffened),《穷人》
(PoorPeople),差不多篇篇都是高贵的灾难图画,篇篇闪射着神圣的同情
和怜悯的光辉,常为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界所称道。这些小说和理论初介绍到中国来时,
那些思想比较敏锐,感受性强的人,自然受到感染,一时模仿其作风者甚众,而叶绍钧
可算中国第一个成功的杜氏私淑者。他在《阿凤》里曾说“世界的精魂:是爱,生趣,
愉快。”顾颉刚替他解释道:“他理想中有一个很美满的世界的精神:他秉着这个宗旨,
努力地把它描写出来,可说是成功了。试看这几篇里写学校中认为顽皮的学生、低能的
儿童、婆婆认为生气的养媳妇,在平常人眼光之下真是不足挂齿的人物,而其内心里却
包含着无穷的生趣和愉快。至于没人理会的蠢妇人,脑筋简单的农人和老妈子,他们也
都有极深挚的慈爱在他们的心底里。他们虽是住在光线微弱的小屋里过很枯燥的生活;
虽是受着长辈的打骂,旁人的轻视,得不到精神的安慰,但是“爱、生趣、愉快”是不
会被这些环境灭绝掉的。不但不会灭绝,并且一旦逢到伸展的机会,就立刻会得生长发
达,这时候,从前的一切痛苦都忘了,他们就感到人生真实的意义了”(《隔膜》序)。
叶绍钧表现这种倾向的创作,在《隔膜》中有《低能儿》、《阿凤》、《绿衣》、
《潜隐的爱》。《潜隐的爱》是写一贫家少年寡妇对邻居小孩发生母爱的故事,真是悱
恻动人。作者描写**小时状貌道:“命运和愚蠢,使伊成为一个没人经心的人。伊仿
佛阶前一个小小的水泡,浮着也好,灭了也好,谁还加以注意呢?伊有小而瘦的脸庞,
皮肤带着青色,眼睛圆睁,看外物时常呈怅惘的神情,微带红色的发,生得非常之浓,
挽成发髻,臃肿而散乱,更增全体的丑陋。”这种描写出现于民国十年间,实不可多得,
因为那时人的脑筋尚受浪漫主义的支配,觉得世间人物只有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才有
被写成小说的资格,贫穷卑微的人实不必加以盼睐,即学写实主义的写法也必如英国迭
更司小说描写落难的男女,貌必美丽,性必聪明,且必禀有醇厚正直的天性,如《孝女
耐儿传》中之孝女耐儿;《贼史》中之倭利佛皆是。叶绍钧把《潜隐的爱》的女主角写
得那样丑陋、愚蠢,读者感想如何,不可得而知,但笔者当时曾引起一种反感,以为这
种妇女哪里值得描写?她的不幸遭遇,又哪里值得我们惋惜与同情?现在才知我们只知
珍惜陷于泥淖中的无瑕美玉,却不知看重具有灵性的抹布,实是一种重大的错误。
这个丑陋的女孩长大后,嫁给陈家,丈夫不久死去,生活日益凄苦,忽一日邻居乳
媪抱来一肥白可爱的小孩,日日在她家中嬉戏。天然之母爱,一天一天发荣滋长于那寡
妇胸中,但以贫富悬殊之故,心里虽然火炽似的想抱他一抱,却总不敢接触他。一日小
孩无意摔了一交,才使她达到这个愿望。作者描写**这时的感觉道: 当肥白的小
手抚伊的额角,温软的小脸庞亲伊的颧颊时,伊高兴得自己和他已合而为一,遨游于别
个新的世界,是亲爱和快乐造成的;而眼前的婆婆嫂嫂,自己冷寂阴暗的卧室,和使自
己两手作酸的接麻工作,那许多造成的旧世界早已见弃于己,而且毁灭了,没有了。
她后来以接麻所得的工资,买了一些糖果赠给小孩。
伊从没吃过糖果,也不知道糖果是什么滋味,看人家都买了给孩子们吃,伊就
学着他们的样。伊认为那些糖果就是自己的劳力,将劳力馈赠于他,实是无上的快乐,
而且这才觉每天的工作确有甜美的意味。总之伊的外形虽然并没有变更,别人看伊依然
是愚蠢和不幸,实则伊内面的生活变化了。伊的近二十年往迹,对于伊的束缚,悉数解
放了,伊是幸福、快慰、真实和光明了。
后来写到小孩患病,**闻之焦急一段,以及采白荼?花问病一段,均写得非常细
腻。以及**见孩母唱歌抚慰病孩,在旁发呆一段,也微妙传神,为全篇极有力量的结
束。《火灾》集中《被忘却者》,述一小学女教师田女士被丈夫弃而与一同事童女士为
友,因而忘却本身痛苦。《地动》和《小蚬的回家》,则写小儿对人类和动物原始的同
情。
叶绍钧这类作品固然受俄国文学影响有关,而也可为五四时代新生的气象和那时代
人的人生观的代表。那时代青年思想固极其混乱,社会现象亦依然昏浊,而希望、光荣
、幸福,却像美丽的星光似的,不时在黑暗的前途闪耀。大家都想凭着人类心灵的伟力
来改造这不合理的世界,所以除了深于世故的鲁迅思想仍然阴暗以外,冰心、汪敬熙、
落华生、王统照,以及叶绍钧,笔下所表现的都以乐观调子居多。
但是,现代人生的痛苦,社会的丑恶,正像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虽然想由琥珀
色的大路,走进黄金的理想王宫,而四周传来一阵阵啼饥号寒的酸楚呼声,能塞着耳朵
不听?身边围绕着一幅幅无辜人民宛转于军阀内战,匪盗横行,粮绅土豪之压迫剥削的
悲惨画面,能闭着眼睛不看?这惨苦现象,应如何消弭不能不叫你的心灵不思考?况叶
绍钧本是悲观主义的作家,在民初《礼拜六》杂志中所作小说如《博徒之儿》、《姑恶》
、《飞絮沾泥》等篇,都是偏于社会黑暗面的描写,后来他的心灵受了五四新潮的洗涤,
才有爱、生趣、愉快的主张,并想借着下等阶级的性灵来表现这主张的伟大。但展布在
他面前的人生,到底无法否认,所以他一面借着美丽的幻想,来美化丑恶的人生,一面
又以写实作风刻划社会黑暗真相,像《晓行》、《悲哀的重载》、《母》、《苦菜》、
《寒晓的琴歌》、《饭》、《火灾》等篇,描写桎梏于苛捐杂税下的农人,转辗于火窟
中的,被经济压迫而牺牲母爱,或屏息于礼学*威之下的小学教师……,都写得异
常惨澹,笔墨间含着无数血痕泪点,读过之后使人神经紧张,心灵上感着一层沉重压迫。
作者不惟对成人读物如此,即供给天真孩童阅读的《稻草人》,也渗进无数悲观色彩。
当他第一本小说结集时,以其中《隔膜》一篇为书名,顾颉刚劝他改为《微笑》,
因为人与人之间固然不免有若干隔膜,但书中像阿凤、方老太等人同情的微笑,却可将
隔膜消除。但叶绍钧未采纳。这可见他当时脑筋里悲观的黑云并没有被乐观的光明冲破,
所以他五四后的作品可以说是有着“两重人格”的。
这乐观和悲观的“两重人格”在叶氏心灵里,本像天平一般的均衡的。但后来中国
情况江河日下,民生憔悴日甚一日,悲观这一头秤盘好像加多几个法码,渐渐沉重起来
而向下坠,于是他的思想不知不觉脱离了五四的型式,而与那时一般社会改造家的思想
接近了。有人说叶绍钧初期作风近似日本白桦派——以武者小路笃实及有岛武郎等为中
心分子,讲究人道主义,以爱人、爱人生、靠爱来救人生为目的,盖为新理想主义之一
派——其后改为柴霍甫式的幽默。其实我觉得叶氏初在文坛露面,即是揉合白桦派扑实
的技巧与含泪的微笑的精神的。后来思想虽然改变,作风并没有改变。叶绍钧思想的转
变,在短篇小说集《城中》已有萌芽。而长篇小说《倪焕之》则更可以显明地看出,所
以有人说这本书是时代的划分线,也是叶氏个人思想划分线。倪焕之是江苏某县乡间小
学教师,以才学超卓,服务热心,得校长蒋冰如的信任。他用最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生,
在校中立农场、开商店、造戏台、设博物馆、开各种的会,想借此培养学生处理事物,
应付情势的能力。但学生毕业出去后并无特殊表现,焕之很觉失望。后遇旧同学之妹金
女士,以理想志愿之相合而恋爱,而至于结婚,不意婚后之金女士,终日琐琐于家务育
儿,变为家庭人物,使他更感幻灭。而且国内几次军阀的战争,引起他往实际方面思索
的道路。后来遇见了那时已从事社会改造工作的旧同学王乐山,王一席话转移了他的心
境,辞去固有职务,赴沪参加实际工作。最后以革命计划失败,王乐山被乱刀刺死,他
的学生密司殷被拘辱,焕之悲愤万分,跑到某小酒店喝酒,悲歌痛哭,终于得肠窒扶斯
而死。《倪焕之》似为叶绍钧自叙传,虽亦有随意串插的情节,但写来极其亲切有味。
前半部记述倪焕之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学校的情形,更富有“教育小说”的气氛,因而有
人以此与卢梭《爱弥儿》并称。我则觉得焕之初次从事黑板粉条生涯的几段描写,很容
易令人联想到都德的《小物件》(Lepetitchose)的初出茅庐。书中五四
运动和五卅运动更写得酣畅淋漓,有声有色,非叶氏如椽之笔,不足表现这两个伟大时
代。
茅盾誉为“扛鼎之作”,实不算什么溢美之词。
至于叶绍钧作品艺术上的特点,我以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他的作品有真实的情感。
顾颉刚《隔膜》序云:“圣陶做的小说决不是敷衍文字,必定有了事实的感情,著作的
兴味,方始动笔,既动笔则一直写下不能改窜,换句话说他的小说完全出于情之所不容
已,丝毫假借不得的。”他的观察力敏锐,对于世间万事,均有深细的解剖。加以富有
想象力,虽未曾经验的事也能揣摩出之。还有他的同情心丰富,能以他人的喜怒哀乐,
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过最要紧的还是叶氏自己所说的“酝酿”(见顾序)。史称韩干
画马,神形俱化。又相传施耐庵作水浒传,画三十六人之像于壁,朝夕徘徊其下,揣摩
其情性口吻,想象其行藏举止,积时已久,形之笔墨,于是三十六人有三十六种个性,
三十六种面目与行藏。这都是艺人文人酝酿情感的好例。叶氏对妇人、小孩、小学教员
、学者、工人、农人,及社会各色人物,无不写得颊上添毫,栩栩欲活;而于他们心理
的分析更是细腻曲折,体贴入微,有如指上螺纹,历历可数。我想他下笔之前,一定要
设身处地。情感酝酿已熟,发之文章,自然也有一种醇醇醉人的力量,自然会使读者感
到一种低徊咏叹,玩味不尽的韵致。第二,他的描写富有雕刻美。笔者初读叶氏《隔膜》
时,曾说冰心的小说似诗,叶绍钧小说则似雕刻。后来读顾颉刚的序文才知道作者最初
果有成为一个雕刻师的志愿,可惜那时中国尚少此种艺术,他始做了一个文人。但叶绍
钧虽没有达到做雕刻师的目的,也不必惋惜,他已经将他的创作造成雕刻品了。他的创
作里虽然没有飘逸的风神,没有潇洒的韵致,更没有瑰丽神奇幻想的美,但他雕出的“
人生”石像,气象是何等庄严,魄力是何等深沉,能不使我们惊叹大匠的“匠心”之不
可及呢?有人比雕刻为一首凝固的诗,一部无声的音乐,一幅立体的绘画,因为它的德
性是坚实、静默、凝重,叶氏的创作正有这等好处。雕刻是由细磨细凿出来的,叶绍钧
的笔致,正是善于细磨细凿。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保定军校先后任职共八位校长,其中第二任校长为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蒋方震(字:百里)。
军校历史
· 1901年11月 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跟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 1903年2月 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
· 1906年 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 1912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1920年暑假 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
大事记
● 1993年保定军校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
● 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
● 2002年9月,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对外开放;
●2003年10月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
● 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1912~192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 “ 保定军校 ”)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 , 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 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 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占地九十二 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亩。大操场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亩,以西面之面积最大。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办于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绪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 ( 旋改督练公所 ),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公无1907 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公元 1912 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 ), 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 “保定军校 ”。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 ),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公元1912 年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 。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 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 ” 。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 。但是 , 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宫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 操、武术等, 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 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
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 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 “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 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开学。第九期学员 ( 即 1917 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此时已有部分教官离校,另谋生计,又遇校长易人, 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
保定军校尽管在末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说来学习质量还是高的,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 , 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 ”,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 6553 人。其 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琛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 (光绪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将弁学堂 ),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国民三军军长兼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先生,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加入同盟会,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庙衔,今幸福街) 为军校同盟会的秘密集会点 ,民国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与冯玉祥将军合作发动北京兵变,逮捕并囚禁了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率领的国民三军进驻保定后,释放了被曹锟、吴佩孚囚禁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史文彬同志、长辛店分会干部陈历茂、保定分会会长何立泉和副会长白月岳等参加 “ 二.七 ”大罢工的党和工会的负责干部; 何遂先生在军校加入同盟会, 后任北洋第六镇统制 (师长)吴禄贞的参谋,积极协助推翻清朝帝制并参与在保定建立燕晋联军大总督府的革命行动。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吴艺五、刘汝贤、周季展、李竞容、周思诚、商震、王法勤、黄曦、沈涛、王紫斋、刘建藩、倪德勋、张文、童保暄、张璧、瓮巨卿、安溯颜、刘耀奎、钱鼎和陆军速成学堂的方声涛、吕公望、林知渊等 , 都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刘文辉等。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军政首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 。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 (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党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此。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 民国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国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尽管保定军校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 但是它的影响和事迹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上海最大的公园
1、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
大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衣物、书籍与批阅过的文件,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大家早已热泪盈眶。
分析:这里多重定语语序失当。领属性定语“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应放在最前面,接着应是时间定语“不同时期的”,最后是“各式各样的”,否则“各式各样”、“不同时期”有修饰“任长霞”之嫌,造成歧义。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1999年5月发生的驻南使馆事件,对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当时震动很大
分析:句中动词“震动”前有两个修饰语,“对我们这些海外学子”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当时”相当于例句中的“昨天”,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
3、定语和状语错位
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分析:“两千多年前”用来说明“文物”的时间,是定语,而不是“新出土”的状语,把本来应作定语的词放到了状语的位置。应将“两千多年前”放在“文物”前。
4、状语语序不当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分析: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5、并列词语或短语排列顺序不当
学生、领导和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分析:主语的并列成分词序不当,应改为“领导、老师和学生”或“学生、老师和领导”。
6、主客体颠倒
姚明这个名字,对中国球迷谁不熟悉。
分析:主体与客体颠倒了,必须换位才通顺。
改为:中国球迷对姚明这个名字谁不熟悉.
7、虚词位置不当
“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航于2003年1月6日晚19时20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第二天,中国四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航天界的大事都做了详细的报道。
分析:“关于这起震惊世界航天界的大事”这个介词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应移至“中国各大报纸”前,或将“关于”改为“对于”。
1、主谓搭配不当
就这样,竞赛搞得轰轰烈烈,增产节约的战场越来越开阔,工人们的劲头越来越高。
句中“劲头”习惯上只说大小,不说高低,“高”应改为“大”。
2、主宾搭配不当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①句中并列短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作宾语,只有"严肃处理"与中心词"事件"搭配,"批评教育"不能。
3、动宾搭配不当
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①句中“解决”和“状况”不相应。或把“状况”改为“问题”,或把“解决”换成“改变”。
②句中“争夺”和“冠亚军”不相应。可把“冠亚军”改“冠军”。
3、动宾搭配不当
①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①句中“解决”和“状况”不相应。或把“状况”改为“问题”,或把“解决”换成“改变”。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①《女神》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其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突出地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①句中“杰出”修饰的对象一般是人物或其才能,成就等,而不包括某一事物的“意义”。可把“杰出”改成“巨大”、“重大”、“伟大”等。
5、介宾搭配不当
①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①句中介宾搭配不当,把“关于”改为“对”。
6、中补搭配不当
①真对不起,上次我们对你照顾得太不周全了。
解析:"周全"与"想、考虑"搭配,此处应改为"周到"才能同谓语"照顾"搭配。
7、两面同一面搭配不当
①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04青海卷)
分析:"好坏""优劣""高低"都是两方面,后文如果仅仅是"发展"的话,尚有快慢之分,而句中是"健康发展",只能是一方面,显然无法同前面对应。
三.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是六种常见病句类型之一, 主要有句子杂糅式、暗换主语式、话题转移式三种。
一、 句子杂糅式
杂糅式结构混乱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多余的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
例1: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申请留学签证要在……开学前……进行”与“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两句话糅成一句话说;应删除“的申请时间”或“进行”。)
例2:鸡椒的花、叶、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酴,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的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句中“柠檬为配制……的主要原料”和“配制……香精都离不开它”杂糅,应去掉“为”,或者去掉“都离不开它”。)
二、暗换主语式
暗换主语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前半句的陈述对象与后半句的动词搭配不当,只要在后半句加上适当的主语即可。
例3: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句前半句话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因而造成语病;应在“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加上“使他”。)
例4: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前半部分的陈述对象是“他”,后半部分则进行了暗换,因而结构混乱;应在“并安排他担任了”前面加“组织上”,或改为“被安排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三、话题转移式
话题转移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陈述未完,其陈述对象却发生改变,造成半截子话,形成几个分句“前言不搭后语”。在做题时,检查主要动词的主语,找出陈述未完而半途改变主语的分句,即可认定为是话题转移式结构混乱。
例5:“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这是个因果复句,前面点出“之所以”,后文必须指出其原因。这里不说原因却做出与前面不相干的评价,转移了话题;应将后一句改为“是因为它具有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的突出优点”。)
例6:蔬菜被病虫侵害,往往影响生长。(前半部分的主语是“蔬菜”,但后半部分的主语却变成“病虫侵害”了,暗换了主语;可改为“其生长会受到影响”。)
五.表意不明
2008年高考重庆卷」
D.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
「解析」D项“首次抵达”语序不当造成歧义:首次限制对象不明,“首次考察队”或“首次抵达”
「2008年高考安徽卷」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解析」C项是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解析」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六.不合逻辑
①(1993全国)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
②(1993上海)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时态矛盾,“正”作为表时态的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了”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前后矛盾。)
③(1995全国)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不合事理,“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怎能叫音乐作品呢?应在“既”的前面加上“在现代”,呼应前面的“在古代”。)
④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照应不周,一面不能对两面)
⑤(1997上海)他刚考上高中时的精神面貌和现在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主客颠倒,从逻辑角度来说,表纵比,应当拿“现在”比“过去”,不能拿“过去”比“现在”。)
⑥(2001全国)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时态矛盾,“日前”意思是“前几天”,表示时间已过去;而“正在……中”表示行为仍在进行中,“日前”与“正在”不能连用。)
⑦(1991年全国)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很熟悉。(主客颠倒,“名字”是客体,“人”是主体,应当是“人对名字熟悉”,而不是“名字对人熟悉”。)
⑧(2005年天津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否定不当,“缺乏”的应当是“勇气”、“谋略”。)
⑨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概念混乱,“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⑩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否定不当,“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楼主我尽力了,给我分吧.天太热了.
从五四农场到南汇桃汇路58号那里的一个大东海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怎么去啊..
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五四农场境内,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是以森林为主体,融苗木生产、休闲观光、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模拟自然的大型人工城市生态森林。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是由上海世纪森林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于1999年由光明食品集团与上海城投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2004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项目为“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了项目的总体规划。
主要景点:
1、白鸟湖:
百鸟湖,水域面积达580亩,是上海最大的园内人工湖泊。每到秋天,百鸟湖几乎成为白鹭之“家”,最多的时候,水岸边来来往往1000多只白鹭。此外,灰鹭、野鸭、野兔、野鸡也在这里栖息嬉戏。
2、主入口:
主入口于2002年6月建设完成,最高山头标高为9米,总面积为60亩。已植有树木35种,主要有香樟、雪松、刚竹、红哺鸡竹、匍地竹、湿地松、落羽杉、女贞等。
3、1号景观林:
这片景观林为2000年春季种植,面积为580亩,树木经过四年生长,该景观林已初具规模。行至林中,森林气息扑面而来,呈现于眼前的是层次感丰富、野趣味足、物种丰富的森林气象。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荫如伞;秋冬层林尽染。
乔灌木种类达60种以上,其中以榉树、乌桕、重阳木、香樟、枫杨、海桐、蚊母、银杏、女贞、乐昌含笑、香椿、臭椿、湿地松为主。在四年内能形成如此景观,是源于良好的绿化理念:种植采用随机不规则种法,实行乔、灌、草立体配置方式,做到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树种搭配恰当,实现景观林功能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鸟岛:
它是一个半封闭的人造小岛,只有玉兰桥一个人口通往该岛,总面积86亩。在鸟岛上,种植了多种鸟食植物来引鸟。如枣树、果桑、枇杷、无花果、胡颓子、火棘等。这些树木在不同季节结出大量果食供鸟类食用。
请问谁都当过复旦的校长啊?
西五线 → 奉南线 → 龙东专线
约2小时10分钟 / 29.3公里
五四农场
乘坐 西五线, 在 四团加油站 下车
50米步行至 四团加油站
乘坐 奉南线, 在 老鹤嘴站 下车
90米步行至 老鹳嘴站
乘坐 龙东专线(或 南三线), 在 三三公路塘下路站 下车
50米步行至 桃园南路(具体地址位置不详 请见谅 不过听说是在伟佳家具旁边(如图))
大东海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地址:原南汇区(现浦东新区)东海农场桃园路58号鐧惧害鍦板浘
复旦大学历任校长(解放前)
校 长 任职时间
校长 马相伯 1905~1906
校长 严 复 1906~1907
监督 夏敬观 1907~1909
监督 高凤谦 1909~1910
校长 马相伯 1910~1912
校长 李登辉 1913~1936.7
代理校长 唐路园 1918
代理校长 郭任远 1924. 7~1925. 3
代理校长 钱新之 1936. 8~1940. 5
校长 吴南轩 1940. 5~1943. 2
校长 章 益 1943. 2~1949. 7
复旦大学历任校长(解放后)
张志让(1893-1978) 号季隆,又号季龙,江苏常州人。192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大理院推事、武汉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审判员。 "四一二"事变后,他拒绝去南京政府供职,回上海执律师业,积极营救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1936年救国会" 七君子"被捕后,担任"七君子"的首席辩护律师。上海解放后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望道(1891-1977)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上海发起组成员。1921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7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苏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希德(1921-2000 ) 福建泉州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 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s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 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 校长、校长等职,1988年起任复旦大学顾问。1979、1980年 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十三 届中央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 1980 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88 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 的理论研究。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 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等专著4部。
华中一(1931- ) 江苏无锡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 1952年底随交通大学X光管研究室来复旦大学。历任物理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专长电真空物理研究, 1952至1956年参加我国第一只国产医用X光管和高压镇流管的研制, 获得成功。撰有《高真空技术与设备》、《真空技术基础》、《真空技术三十年集》等专著10多部。
杨福家(1936~ ) 1936年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历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年获国家级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组织并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完成了一批国际上重视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学》、《应用核物理》等专著。
复旦大学历届党委书记
李正文(1908- ) 山东潍县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肄业。1933年春加入中国***。1934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以教授身份先后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夏大学等学校任教。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派李正文为军代表接管复旦大学,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 1952年1月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0月兼任副校长。1954 年奉调北京,历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长、北京教授讲学团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从事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撰有《党史课是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等论文,译有(苏)拉比杜斯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和罗森塔尔的《唯物辩证法》等著作。
杨西光(1915~1989) 安徽芜湖人。 1936年加入中国***,受组织派遣到东北军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1939年调离东北军,先后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军区敌军工作部任俘虏管理处主任、教导总团教育长、副政委等职。1949年8月到福建省工作, 历任中共福建省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等职。1954年担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兼副校长。在这期间他是中共上海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59 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1978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主持修改并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 从而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当选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
王 零(1918~ ) 安徽潜山人。1937年参加革命,19 39年加入中国***。历任新四军江北游击十八中队指导员、中共盐阜地委、射阳县委委员、常委、五区书记,无锡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中共渤海区地委委员,沾化县委书记等职。1952年起至复旦大学工作,历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等职,同时兼任政治辅导处主任、原子能科学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副校长。1965年10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代理书记,"文革"结束后,主持复旦大学运动办公室,负责开展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1年调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夏征农(1904~ ) 原名正和,字子美,笔名征农, 江西新建人。金陵大学、复旦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1927年任新建县党部负责人,1928年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秘书,1933年加入"左联",是"左联"后期***之一,任《读书生活》、《太白》杂志编辑,《新认识》杂志主编。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民运部部长,苏中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78年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任上海市委常委、书记,还历任上海社联主席,上海文联主席,《辞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学代表。著有《征农文艺散论》、《征农文艺创作论》、《征农政论选》等。
盛 华(1913~1997) 江苏仪征人。曾在开封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求学,1935年留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1929 年加入中国***。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军部服务团社会调查组副组长,苏中三分区敌工科长,三地委敌工部长、城工部长,一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华中野战军俘虏军官管理处处长,苏中区党委联络部副部长,华中工委党校教育处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苏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华东人事部教育处长,华东纺织工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浙江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浙江省科委党组书记、主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等。于1957年、1979年两度来复旦工作,历任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书记兼副校长等职。
林 克(1923~ ) 原名袁溥,江苏如皋人。1940年从南通中学去新四军抗日军政学校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曾任新四军军部军法处执法队政治指导员,南通地下党特派员,通如工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南通市委副书记、南通市长,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离任后担任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有《高校改革与思想工作》,主编《通向理想之路》(中国社会百思集)等。
钱冬生(1932~ ) 江苏无锡人。 1950年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学习,1952年被学校调出任中国革命史助教,1955至195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中国革命史分班。此后长期在大连工学院担任中共党史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学工作,1982年起又从事西方组织行为学的介绍和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党务工作,历任大连工学院系总支书记、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1990 年8月调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著有《成功之路》等译著。
程天权(1946- ) 上海人。1970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1980至1983年求学于复旦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法律系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95年起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著有《中国民法史》、《六部成语注释》、《大清律》等专著和译著,主编《大学生德育丛书》第一辑《大学生生活导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等。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由马相伯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如疾风暴雨,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学校本土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
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汉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四届高等正科 ,毕业生共57人。
1912年五5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于右任(时任临时政府交通部长)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然后教育部立案。但是有了钱还没有用,关键是教学场所,于是迁址李鸿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不久,爆发“二月革命”,但这次革命迅速失败。复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国外,学校经费补助又告断绝。李登辉校长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师生共同努力,终于使学校收支趋于平衡。在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了复旦师生团结奋斗,精打细算,讲究效率的传统。
1912年~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6年6月,袁世凯帝制失败,羞恨而死。当年国庆,复旦师生兴高采烈,演剧三天。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李登辉先生1917~1937年担任校长。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1918年,李登辉先生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买了块地,即是今天复旦之基础。
1919年,五四爆发,复旦教师邵力子当时任《民国时报》总编,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传真,立即告知李登辉及复旦同学,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坚持罢课、罢市,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并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使师生们大受鼓舞。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今复旦博物馆);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今经济学院);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今相辉堂址)一座;教师宿舍一栋(已毁)。学校初具规模,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
1921年,复旦学生为482人,教职员34人。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郭任远教授建议设立了心理学院,立志建成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
1924年,复旦学生为841人,教职员58人。
1928年,日寇在济南弄出五三惨案,打死我军民众五千余人,残杀我外交人员蔡公时等17人.复旦同学在默哀完后,无不义愤填膺,自动组织义勇军,积极训练,准备投笔从戎。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在李登辉校长主持下,召集全校师生开声讨大会,并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复旦同学在李校长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出兵抗日。
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迁至徐家汇附中(今复旦中学),继续上课。
1935年,日寇又制造华北事变,妄图侵吞华北。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复旦同学立即响应,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后又云集火车站准备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打电报给李登辉,李校长被迫去火车站劝阻学生,被同学们谢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扰,复旦学生自己开火车准备去南京请愿,但是铁轨又被破坏。“我们修。”同学们修复铁路后在无锡被阻拦。国民党用武力将同学押解回沪。但京沪铁路中断四天,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反响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军警当局包围复旦大学,并从校外宿舍逮捕学生救国会干部七人。下午,军警又冲入校内,殴打师生,学生大怒,有力反抗,将军警逐出校外。军警在校外开枪,误杀警察一人,反诬学生所为。26日上午,军警进校搜捕,结果一无所获。李登辉校长强烈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9日召开临时校董会,会后前往责问上海市长吴铁城。吴承认发布复旦学生枪杀警察的新闻是错误的,保证以后决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国会也发表宣言,抗议军警围捕复旦学生。在各方面的反对和抗议下,国民党不得不将全体被捕学生释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下半年,李登辉校长在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下被迫离职,吴南轩继任。吴南轩到任后,复旦爱国学生遭迫害,救亡运动被扼杀。
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 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复旦大学已成为我国东南的重要学府。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沪战争爆发,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四所大学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织临时联大,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
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重庆各界欢迎复旦留在四川。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师生精神振奋,教学认真,生活俭朴,颇有一番新兴气象。同时,复旦于大夏之“临时联合”正式宣告解体。该年复旦大学重庆部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这年暑假,复旦上海部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全校师生,同声哀悼。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
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校长宣布学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6年8月,复旦大学渝校的师生回到上海。
12月24日夜,北大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国兵强行奸污。30日晚,复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控诉揭露驻华美军暴行,决定从12月31日起罢课三天。31日,复旦与其他各校代表开会,组成“上海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决定在1947年元旦举行全市性抗暴游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复旦同学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进行。下午,游行队伍在外滩与十所大专院校、十六所中学同学一起共一万余人,排列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沿南京路进行。同日,复旦大学的33位教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书》。这场抗议驻华美军的运动持续到三月上旬,成为蒋统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的标志。
3月,复旦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进步同学组成“五院联合竞选团”,学生组成“不谈政治竞选团”,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五院联合竞选团”获得了压倒的胜利。学生自治会竞选一结束,复旦同学立即投入到三反运动中去。
5月26日,在特务学生的指挥下,军警在国权路埋伏,袭击进步学生,这就是“国权路血案”。 “国权路血案”发生后,同学罢课,教授,章益校长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民党派进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学生50余人。复旦同学被捕去11人,由于争议力量的努力,从7月8日开始,被捕学生陆续释放。
7月5日,李登辉老校长提出了“复旦精神”的定义,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这件事揭开了护校和迎接解放斗争的序幕。
1949年,为了做好护校工作,以学生为主建立了防护大队。
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限令复旦大学在两天内迁入市区育才中学。国民党军队随即进入学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复旦同学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复旦大学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重点大学之一。毛泽东同志于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建国52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复旦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第一次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原有的一批应用系科调出,华东地区10余所高校的文、理相关系科并入,是年复旦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调整中进复旦的。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年把复旦大学纳入重点建设之列,使复旦迅速由文、理两科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成为新中国一所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学府。
第三次是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医科,学科门类比过去更齐全,综合实力比过去更增强,更具备向世界第一流大学迈进的必要条件。
材料来自复旦大学网站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