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汕头气象数据调查与分析报告_汕头气象数据调查与分析报告2020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天气记录2.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3.汕头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2021修订)4.汕头大学考研有气象专业吗。5.气象卫星简介6.上表是中央气象台对五月二十号十个城市最高温度的预报,当天预报最高温度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1、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
1.历史天气记录
2.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
3.汕头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2021修订)
4.汕头大学考研有气象专业吗。
5.气象卫星简介
6.上表是中央气象台对五月二十号十个城市最高温度的预报,当天预报最高温度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
1、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时后,结果出来了,不过令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
2、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生活时报)
3、麦比乌斯带
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edge),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M?bius.A.F 1790-1868)在1858年发现的,自此以后那种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麦比乌斯带。有了这种玩具使得一支数学的分支拓朴学得以蓬勃发展。
4、数学家的遗嘱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 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5、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於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两人轮流取,甲先取,则甲应如何取才能致胜?
为了要取得最后一根,甲必须最后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后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后留下4根火柴,最后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通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后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k+1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不连续的数,如1、3、7,则又该如何玩法?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於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者甲,须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后获得0,但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於火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后,桌上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后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后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是1或4(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火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则甲取1),最后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后一根而获胜。
通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今数学名题 阿溪里斯能追上乌龟吗
阿溪里斯是古希腊传说中善走的神,现在让他和乌龟赛跑。定他的速度为乌龟的10倍。乌龟先出发,走了1/10公里。阿溪里斯开始追赶它,当阿溪里斯走完这1/10公里时,乌龟又向前走了1/100公里;阿溪里斯再走完这1/100公里时,乌龟又向前走了1/1000公里;……。阿溪里斯的速度再快,走过一段路总得花一段时间,乌龟速度再慢,在这一段时间里也总要再向前走一段路程。这样说来,阿溪里斯是永远追不上乌龟了。
古今数学名题 绳子问题
如果有二条绳子,任一条皆可从头烧到尾且耗时一小时(绳子为非均质材质),请想出以这二条绳子及一打火机计算出四十五分钟是多长?
高 斯
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於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麽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美国的着名数学家贝尔(E.T.Bell),在他着的《数学工作者》(Men of Mathematics) 一书里曾经这样批评高斯:在高斯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早就预见一些十九世的数学,而且在1800年之前已经期待它们的出现。如果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一些东西泄漏,很可能现在数学早比目前还要先进半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阿贝尔(Abel)和雅可比(Jacobi)可以从高斯所停留的地方开始工作,而不是把他们最好的努力花在发现高斯早在他们出生时就知道的东西。而那些非欧几何学的创造者,可以把他们的天才用到其他力面去。
历史天气记录
在“六五”期间,按照国家计委气象组的决策建立中国的“短期数值天气预报(1~3天)业务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牵头,中科院大气所、国家教委、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李是技术总负责人,整体设计和参加具体技术工作。建成从资料收集、预处理、客观分析、模式计算、检验、产品形成及分发储存一整套在当时中国最大之一的计算机群上自动化实时业务系统,每天运行产品发到中国,使天气预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直到90年代初被新系统所代替。1985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延长预报到10天,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天气预报的需要和追赶世界上预报先进水平,国家计委决定立项“国家气象中心扩建工程”(增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自行设计新的计算机系统满足气象计算与通信实时需要,设计能制作10天预报的业务方案和流程。为此国家科委也立项“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作为工程前期科研。参与工程和科研的有国家气象局、国家教委、中科院有关单位及国防科大数百名专家。李泽椿是工程和科研技术组总负责人,行政领导由章基嘉副局长担任。经过8年研究与建设,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异型机局域网系统(及Cray、Cyber、NCl2780等)和预报中期天气的方案与流程及发往中国各地气象台的预报产品,各地气象台以此制作局地的大气预报,其成果方案也是有关科研工作引用的基础。该系统的建成,成为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作为总技术组组长,领导和参与“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研究”,行政领导由马鹤年副局长担任。台风和暴雨是影响中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往往致灾。该项目开展了从大气探测、通信、预报方案、科学外场实验、减灾防灾对策等一系列研究与技术开发。有气象各级有关业务部门、大学、中科院数以百计专家参加。攻关结题后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形成业务能力,如沿海汕头与厦门两部自行研制的多普勒雷达建成后在台风监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建立的台风与暴雨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南海台风、东海台风等),提高了中国台风、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这项工作获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鉴于现有计算机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气象部门的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并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李承担了中国气象局重点课题“并行计算机在数值预报领域中的作用”,经过5年研究其成果陆续投入业务使用,使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业务预报系统,建立在并行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进了物理过程和计算精度,大大提高了预报水平。项目被评为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还从事城市气象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北京市气象预报中,组织协调北京市建立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提高了北京市城市预报水平,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如50周年国庆等)起了很好作用。其研究和技术工作继续深入发展,可以为城市污染预报及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天气预报起到更好的支持作用。
李泽椿长期在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第一线从事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科研技术开发和预报系统的工程建设。他的工作是既搞科研又搞科研成果并转化成实际业务能力(生产力),是将大气科学有关部分形成工程化的工作。以此来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延长预报时效,给领导部门(院及部委)在经济建设、减灾防灾的决策中提供气象依据,满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给中国各省(市)地的气象台(站)提供制作局地预报的产品,提高中国各地天气预报水平。他指导了一批博士生与硕士生开展研究中国的天气系统运行规律,特别是不同地域和天气形势下的特殊规律,以进一步深入对中国的天气系统的认识与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水平。
以预报员的情怀和科学家的智慧编织未来
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预报经验的老预报员,没有谁能和他一样,对未来的天气预报抱有无限美好的期待;而身为一名学术等身的老科技工作者,李泽椿选择超然于丰富的想象力之外,与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相比,他更愿意立足于坚实的“现实”与“严谨”的土壤上,进行有实际依据的展望。于是,他将“未来”的时间范围界定在未来10至20年。 实现更加精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更加人性化、让公众更为满意的气象服务,不仅是李泽椿所笃信不移的,更是全体气象工作者矢志追求的。 数值预报与天气学预报方法结合的预报体系将仍领风骚,公众满意度指数更能折射预报准确度
放眼未来10到20年,李泽椿认为,天气预报的制作仍将基于数值预报与天气学预报方法结合的预报体系。何为数值预报?简单地说,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式,分析大气动力学、热力学等规律进行预报天气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我们知道,大气运动变化,在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预报员将初始数据输入“数学方程”,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运算出未来天气。虽然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百分百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但随着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先进探测仪器和计算机应用时间的增长,以及人类对于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掌握,数值预报将渐入佳境,其结果将愈加精确。一是对风、雨以及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更高,另一方面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比如,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预报能做到县一级,而到那时,可以进一步细化至乡镇一级。”
未来,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要如何衡量?在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天气预报准确率之外,李泽椿更倾向于以公众——被服务对象的感受作为指标。公众对气象部门的满意度将越来越高,对此,李泽椿乐见其成。 资料融合技术将大显身手,天气预报可能升级至地球环境预测
正所谓“巧妇要为有米之炊”。能否计算出准确的数值预报,及时、准确的观测数据是其核心和前提,用专业术语来表述,便是“大气物理参数的初始场”,也即大气目前的状态,通常有温度、湿度、风场、气压场等物理量。李泽椿预测,10至20年后,随着风云卫星反演资料的增多和准确度的提高,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空白状态的高原和海洋气象资料可能会被填补,这些资料将为数值预报提供更好的“初始场”。更加令人期待的是,气象资料融合技术的出现,可以将分布在全国的地面站观测要素,连同来自卫星、雷达、GPS、微波辐射仪的各种资料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上大显身手。
据李泽椿介绍,目前,气象部门已经通过探索大气和海洋、和陆面、生态、冰雪等圈层的耦合机制等,在技术上尝试对地球圈的预报。未来,如果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地球环境探测站,将气象、水文、生态等观测信息集中起来,在传统气象要素预测的同时,进行水文、辐射、酸雨、污染、沙尘暴、核污染扩散生态要素等大气物理和化学要素观测,将有利于将天气预报内容拓展至地球环境的预测。 计算软实力将不再是“软肋”,预报员作用仍无可替代
计算机是数值预报数学题的解题工具,如今,气象部门已经用上了21万亿次峰值速度的计算机,而百万亿次、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也陆续投入使用,李泽椿坚信,未来10至20年内,计算机在性能上并不会成为发展天气预报的瓶颈,气象部门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计算机,“计算方式、计算格式以及计算编程并行方式等软实力应当会更为成熟,满足使用计算机的要求。”
当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预报员的作用会不会就此弱化?“不会”,李泽椿肯定地告诉记者,“预报员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只是所需人数多少也许会有变化。”大气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对其变化的认识很难一步到位,即使是气象部门研究的数值预报模式,也并不能全部反映其规律,尤其是天气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长期驻守在一线的预报员通过大量的实践,对影响当地天气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清晰,可以逐步深入和细致研究局地物理过程变化的规律,从而不断改进预报模式。 登陆后台风的结构谜题将被破解,未来的防灾减灾更凸显趋利避害
15年8月,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由变性的台风和冷空气相遇形成的“758”大暴雨,给李泽椿的预报生涯留下深刻的印痕。那次过程的降雨量为河南年平均降雨量的两倍,洪水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台风为什么在当地停滞不前?热带气旋在陆地上变性以后继而加强的机理在于?那次暴雨所引发的预报难题至今仍困扰着气象工作者。
而这一极端天气带来更为深层的科学问题在于,气象部门对于台风登陆后的结构还不甚了解。即便是现在,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内部资料还相对贫乏。李泽椿希望,依靠卫星反演以及雷达遥感资料的反演,以及新探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这一谜题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
对台风路径与结构的掌握无疑是提高防灾减灾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暴雨量级的预报会因此更加准确,相应的防范措施会更及时、细致和具有针对性。而李泽椿认为,不仅是台风,气象工作者对于其他灾害性天气形成与发展机理的认识,将逐步深化。同时,同样一个预报结果对不同行业的利弊影响不一,防灾减灾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趋利避害。随着气象部门对各行各业受气象影响的需求日益了解,针对交通、航空、农业、水利等行业的预报服务将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和精细化。 即时、贴身、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将不再是梦,互动服务离不开公众意识的提高
未来总是充满无限可能。能否有一种现代化、高科技的气象服务终端,使公众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取天气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的信息?李泽椿认为,在气象部门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指引下,如此及时、贴身的气象服务在不远的将来,不再是梦。
其实,在这一方面,李泽椿有着亲身体验。他曾在美国的超市购买到一种即时气象信息的终端设备,通过该终端,可以查到全球的一万多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以及各地的天气实况和预报为公司和家庭个人使用。让他为之一惊的是,这种设备竟然是在中国生产的。李泽椿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象数据库作支撑,并形成气象信息数据传递的网络,中国制造出自己的类似这种终端设备的服务体系将为时不远矣。
“当然,我们的天气预报还存在着‘缝隙’,这对于即时天气信息的获取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李泽椿进一步解释说,这一“缝隙”在此处是指0至6小时和10到30天的预报。对于灾害性天气,气象部门可以通过雷达和气象卫星做好短时和临近预报,提前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但是如果要预报6小时以后的正常状态下的天气,就“有待于通过观测系统和预报系统的完善加以实现”。李泽椿尤其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公众的需求会引领服务的发展,但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服务,社会各界以及公众应了解气象,提高气象知识化程度,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之各部门的联动与配合愈加协调,方能实现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与公众满意度的“鱼与熊掌兼得”。
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
有很多气象数据平台可以查询
1、ncc.cma.gov.cn/cn/?国家气候中心
2、.xihe-energy?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3、.cdc.noaa.gov/public.data?中国气象局
4、.edu.cn?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5、weather.cn/?中国天气网
步骤一:在羲和平台首页进行地理位置选择。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如:区域平均数据-中国-浙江-杭州-萧山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如降水等,导出小时级数据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汕头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2021修订)
风云三号”发射质量为2400千克,在轨飞行尺寸为4.46米X10米X3.79米,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高度836.4千米,倾角98.753度,周期101.496分,使用寿命2年以上。 “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美国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编辑本段主要任务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
(1)天气预报
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
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
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
它可以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经过8年研制,在2008年5月27日11时2分29秒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编辑本段技术参数
轨道参数 卫星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标称高度:836公里
轨道倾角:98.75°
入轨精度 半长轴偏差:|Δa|≤5公里
轨道倾角偏差:|Δi|≤0.12°
标称轨道回归周期为5.5天,设计范围为4至10天
轨道偏心率:≤0.0015
交点地方时漂移:2年小于10分钟
卫星发射窗口:降交点地方时10:00~10:20或升交点地方时13:40~14:00
第一颗星:上午窗口。
卫星姿态 姿态稳定方式:三轴稳定
三轴指向精度:≤0.3°
三轴测量精度:≤0.05°
三轴姿态稳定度:≤4×10-3°/s
卫星能源 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
星上记时 记时方式:年日计数和日毫秒计数
记时单位:1毫秒
时间精度(星地总精度):小于20毫秒
数据记录存储 记录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外的其他遥感探测仪器全球探测资料;
记录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资料20分钟。
资料传输 L波段实时传输信道(AHR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4.2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L波段(1698-1710MHz) 调制体制:
EIRP:41dBm(EL=5°时)
全球范围内实时发送,并具有程控功能。
X波段实时传输信道(M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18.7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7750-7850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5°时)
程控加密传输。
X波段延时传输信道(D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93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8025-8400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7°时)
国内接收站网延时回放。
观测仪器技术指标 姿态保持方式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0.5°
自旋速率:98±1转/分(rpm),运行中可能提高为100rpm
姿态保持精度:≤ ± 0.5°
姿态测量精度 :≤ ± 0.07°
姿态稳定度:短期:≤ 3.5 μrad/0.6秒
长期:≤ 35 μrad/30 分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 < 0.5°
编辑本段特点优势
风云3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多年,大家称它为“奥运星”,只是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发射,它将在奥运期间,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一起,共同为奥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风云3号01星的发射准备工作进行顺利,目前卫星已经进入靶场,进场测试情况良好。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拍摄的气象图
的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包括资料接收、处理、产品生成和分发等,风云3号于2008年下半年发射成功。 风云三号是新一代极轨卫星,其主要特点应该从三方面来讲。
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
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
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
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编辑本段多项第一
2000年9月,国家批准风云三号卫星立项。风云三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并达到国际先进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水平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它创造了诸多第一。 星载有效载荷数量第一:它用新型卫星平台,装载着11台高性能的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在国内卫星上是首次。 单机活动部件数量第一:它的20台单机有活动部件35个,是国内卫星活动部件最多的。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它的遥感仪器观测谱段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一直到微波频段样样齐全,既有光学遥感,又有微波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报道说,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最长3周后就可完全投入使用,它不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还将使中国的中期数字化气象预报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装载载荷
“ 风云三号”卫星质量为2298.5千克,将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方式。它是瞄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而设计的卫星,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大,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风云三号卫星装载有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等11台有效载荷。
编辑本段定义解释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是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3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对自然灾害能有3—5天的预报,就可以减少农业方面的30%~50%的损失,仅农、牧、渔业就可年获益1.7亿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登陆的33次台风无一漏报。1986年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的8607号台风,由于预报及时准确,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泰罗斯”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两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66年2月3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编辑本段中国卫星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
编辑本段风云三号发射成功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发射中心用中国自行研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编辑本段风云三号B星发射
择机发射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中国将于近日在这里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择机发射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目前,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系统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1]
发射成功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11月5日凌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把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与第一颗“风云三号”组网运行,由原来的一天全球扫描2次变为4次,从而提高对台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的观测能力。据悉,“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均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研制。据了解,除了天气预报外,“风云三号”B星还有监测干旱、水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全球冰雪覆盖和臭氧分布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全球粮食产量进行预估。 根据,中国将在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2]
详细介绍
和“风云三号”A星相比,中国刚刚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即“风云三号”B星)又将发挥怎样的功效?记者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主任杨忠东,为公众揭开气象卫星新成员的神秘面纱。 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中国第二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第一颗卫星(即“风云三号”A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经过在轨测试、业务试运行和业务运行后,目前已经获取了丰富的地球大气探测数据,并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杨军介绍,发射本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整个“风云三号”系列的实验任务,并且实现气象卫星的星座观测。所谓星座观测,是指此颗气象卫星和A星形成不同的时间窗,使得整个“风云三号”的观测系统更加完整。目前,“风云三号”A星为上午星,可以每天24小时提供两次全球覆盖探测资料。为了更好地获取时空均匀分布的探测资料,给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更多时次的卫星探测数据,即将发射的卫星安排为下午星设置,以实现“风云三号”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达到每天4次全球资料覆盖的要求。 杨军表示,这也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对于中国气象卫星事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使气象观测业务更加地稳定可靠。 性能指标更加完善 杨忠东告诉记者,和“风云三号”A星相比,“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在卫星平台、有效载荷配置及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上并没有重大变化。但是作为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星,A星在个别仪器的运行上还有些不足。经过气象卫星专家的技术总结与研制开发,“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在11个遥感探测仪器,尤其是红外分光计、微波成像仪和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的功效发挥上更加完善。 此星发射成功并投入到实际业务使用中后,“风云三号”卫星将在数值天气预报、行星尺度天气分析、中小尺度天气预报、台风定位与强度估算、地球生态与环境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等应用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气象部门准备充分 杨军表示,发射“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的时间确定,主要是按照航天要求、场地安排、轨道计算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一般而言,气象卫星的发射会受到气象条件和空间环境的双重影响。之前,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保障和空间天气保障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杨忠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运行“风云三号”双星观测系统,气象卫星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发与探索。由于围绕“风云三号”A星的建设任务展开的地面应用系统一期工程不能更好地满足双星运行业务,为了适应“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发射及发射后的资料处理和服务需求,有关技术人员对现有的“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一期工程进行功能优化、性能扩充和根据其技术状态变化进行的适应性建设。 据悉,“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适当增加计算机,提高资料运算处理能力。在一期工程基础上,优化扩充和适应性改造已建的4个国内站、1个国外站和1个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功能和性能,并完成全部业务及试验产品、监测分析服务,联合其它部门开展针对各领域的应用示范,使应用系统具有同时接收、处理和存储双星的资料。 二期工程应用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实现数据共享并能方便用户获取数据。[3]
概念解释
11月5日,中国“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它将和“风云三号”A星组成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 那么究竟什么叫“上午星”和“下午星”呢?记者专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卢乃锰,解开上、下午星的密码。 卢乃锰告诉记者,从国际上来讲,极轨气象卫星的方针都是用双星来组网观测的。一般的配置是“上午”一颗卫星、“下午”一颗卫星。因为气象卫星主要监测的是天气系统,而天气系统在上、下午时间段里的表现却是迥异的。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发生雷暴的时间多数都是在下午和晚上,而该地区的降雨则可以说90%以上都是阵性的夜间降雨。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多样性的国家来说,发展上午星和下午星来捕捉上、下午不同的天气系统是尤为重要的。 而上、下午气象卫星的划分,从卫星轨道的层面来将,主要是指卫星飞过赤道顶上的时间是在上午还是在下午。作为卫星用户,我们则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上午星是指气象卫星上午地方时飞过这个地方,下午星则是气象卫星在下午的地方时飞过这个地方。 卢乃锰表示,“风云三号”A、B姊妹星组成的上、下午星运行格局,可以使整个“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更加完整,对推动中国气象卫星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8张)
中国主流卫星
东方红四号 ?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 东方红三号 ?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甲 ? 东方红三号卫星 ? 实践一号卫星 ? 一号卫星 ? 中巴地球卫星 ? 嫦娥一号 ? 天链一号 ? 风云三号
中国航天
卫星 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 实践二号卫星 ? 实践四号卫星 ? 实践五号卫星
空间探测 双星 ? 探测一号卫星 ? 探测二号卫星
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 卫星 中巴地球卫星 ? “”地球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 海洋二号
环境卫星 环境一号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一号 ? 遥感卫星二号 ? 遥感卫星三号 ? 遥感卫星四号 ? 遥感卫星五号 ? 遥感卫星六号 ? 遥感卫星七号 ? 遥感卫星八号 ? 遥感卫星九号 ? 遥感卫星十号 ? 遥感卫星十一号
通信广播卫星 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卫星 ? 东方红三号卫星 ? 东方红四号卫星
鑫诺 鑫诺一号 ? 鑫诺二号 ? 鑫诺三号 ? 鑫诺四号 ? 鑫诺五号 ? 鑫诺六号
中星 中星5A ? 中星6B ? 中星8号 ? 中星9号 ? 中星10号 ? 中星11号
亚太 亚太2R ? 亚太五号卫星 ? 亚太六号卫星 ? 亚太七号卫星
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
定位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一号 ? 北斗二号
运载火箭 现役 长征一号 ? 长征二号 ? 长征三号 ? 长征四号
研制中 长征五号 ? 长征六号 ? 长征七号
空间探测器 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 嫦娥一号 ? 嫦娥二号 ? 嫦娥三号 ? 嫦娥四号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 ? 萤火一号
载人航天 现役 ? 神舟一号 ? 神舟二号 ? 神舟三号 ? 神舟四号 ?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 神舟八号研制中 神舟九号 ? 神舟十号
空间站 现役 天宫一号
汕头大学考研有气象专业吗。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规范雷电灾害管理,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雷电灾害防御活动,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等。
(二)雷电防护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连接导体等构成的,用以防御雷电灾害的设施或者系统。
(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是指依法取得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第三条 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保障公共安全。
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市、区(县)人民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时,应当纳入雷电灾害防御内容,包括防御原则、目标、主要任务、防御设施建设和保障措施等。第五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监督全市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区(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区(县),其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自然、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等相关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第六条 市、区(县)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雷电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因素,划分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第七条 市、区(县)人民应当组织开展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各级各类学校、幼托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雷电灾害防御知识。
鼓励志愿者参与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演练等活动。第八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建立完善雷电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第九条 可能发生雷电灾害时,市、区(县)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第十条 市、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城乡显著位置、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户外旅游景点、重点工程所在地、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雷电灾害易发区域设立明显的雷电防护警示标识,并结合实际设立雷电灾害预警传播设施或者利用现有的传播设施,及时准确传播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第十一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主办者或者承办者应当将雷**响因素纳入应急预案,并根据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调整活动时间、活动方案或者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雷电防护装置:
(一)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构筑物。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储运、输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煤炭、电力主要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三)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主要设施;
(四)体育场馆、影剧院、商场、宾馆、医院、学校、车站、机场、露天的大型、游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
(五)农村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和种养殖区;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
气象卫星简介
没有。
汕头大学2022年将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64个学科专业招收攻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教育、艺术、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与环境、土木水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卫生、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共15个学科专业招收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在法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新闻与传播、公共卫生共5个专业学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气象专业招生。
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院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从建校至今,学校的发展得到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知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鼎力相助。目前汕头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上表是中央气象台对五月二十号十个城市最高温度的预报,当天预报最高温度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
中文名称:气象卫星 英文名称: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定义1:携带仪器、装置对地球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探测(二级学科) 定义2:用于探测和监测全球大气和海洋气象状况的专用卫星技术。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遥感应用(二级学科)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气象卫星按轨道的不同分为太阳轨道(极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按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用气象卫星和民用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众多国家都发射了气象卫星。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对自然灾害能有3—5天的预报,就可以减少农业方面的30%~50%的损失,仅农、牧、渔业就可年获益1.7亿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登陆的33次台风无一漏报。1986年在广东 汕头附近登陆的8607号台风,由于预报及时准确,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泰罗斯”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两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66年2月3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轨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前者由于卫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后者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称作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又称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卫星云图的拍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气象卫星具有: 1 轨道(低和高轨两种)2 短周期重复观测 3 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气象卫星主要有极轨气象卫星和同步气象卫星两大类。①极轨气象卫星。飞行高度约为600~1500千米,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交角,这样的卫星每天在固定时间内经过同一地区2次,因而每隔12小时就可获得一份全球的气象资料。②同步气象卫星。运行高度约35800千米,其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从地球上看,卫星静止在赤道某个经度的上空。一颗同步卫星的观测范围为100个经度跨距,从南纬50°到北纬50°,100个纬度跨距,因而5颗这样的卫星就可形成覆盖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观测网。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温度、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25、26、27、28、28、29、29、29、31、32,28和29处在第5位和第6位,平均数为28.5为中位数.所以本题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8.5.
故填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