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气象服务上海气象局_气象服务一一上海气象局
tamoadmin 2024-07-10 人已围观
简介1.上海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气象局怎样回应?2.气象局是做什么的?3.气象局和气象台有什么区别4.中国气象局是部级单位吗5.上海有多少家公司从事气象方面的业务?公司具体名称?气象局的陈振林是上海人。陈振林,1968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陈振林在参加干部进修部党支
1.上海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气象局怎样回应?
2.气象局是做什么的?
3.气象局和气象台有什么区别
4.中国气象局是部级单位吗
5.上海有多少家公司从事气象方面的业务?公司具体名称?
气象局的陈振林是上海人。
陈振林,1968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
陈振林在参加干部进修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时强调,经历70余年发展,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取得显著成就,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要进一步坚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属性不动摇,坚持部门协同发展格局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气象领导管理体制不动摇。
陈振林参与的活动介绍
陈振林长期在气象系统从事国际合作、气象服务和综合管理工作。曾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探索并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推动建立了常态化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系会议制度。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多次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上海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气象局怎样回应?
根据从上海气象局了解消息,2022年6月12日,上海正式入梅。而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9日,今年入梅偏早,关于具体的上海入梅出梅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入梅出梅时间2022上海气象局2022年6月12日消息,上海6月12日正式入梅。有气象记录以来,徐家汇站最早入梅时间为5月22日(1936年),最晚入梅为7月9日(1982年),今年较常年平均偏早。
上海的梅雨
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9日
常年平均出梅时间为:7月10日
梅雨期常年平均约为24.5天
梅雨期常年平均降水量为265.0毫米
上海近年入梅时间虽然每年都有梅雨,但每一年的梅雨却不那么千篇一律。今年梅雨前期雨带不稳定,呈南北摆动,也就是说,不是从早到晚,绵绵无期地连续降雨,中间还会有几天多云天气,但是也不要放松,梅雨季的阵雨、雷雨变得很繁忙,大家还是要做好各种准备。
天气提示Tips1、今明天的降雨和对流天气对城市运行、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等有不利影响,市民请特别注意明天上班时段的交通出行安全。
2、湿度大、气温高,物品易霉变,饮食卫生常挂心。
3、潮湿多雨,注意电器防潮和用电安全。
气象局是做什么的?
上海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气象局回应这种奇特的景象并不是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光折射现象。
这种疑似海市蜃楼的现象出现在陆家嘴的上空,气象局称虽然看起来很像是海市蜃楼,但其实并不是,这种现象的形成原理是物体通过光,出现了上投现象。通俗一点说就是物体通过云缝隙里的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了天空之上。远远看起来就非常像海市蜃楼。
想出现这种现象也是需要条件的,一是需要非常强烈的日光,二是需要投射上去的云层结构较为稳定,换句话说是要云层够厚。只有基本上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出现这种现象。之所以说这不是海市蜃楼,是因为海市蜃楼出现的原因可和这种现象的原理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看起来像大片一样的奇特景象,俘获了很多人的心,觉得这种景观太令人震撼了。的确,这种景观只有在科幻大片里才能一见,如今就切切实实地映在眼前,岂有不震撼之感。
想看到这种现象,除了云间隙之间的光以及云层够厚,太阳的角度也非常重要。当在早晨的时候,太阳在比较低的角度上,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影子就会被低角度的太阳光投影到云层上。不仅是建筑物,天空当中大朵的云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支招来分辨海市蜃楼以及光折射现象,比较通俗和搞笑的就出现了,一些网友称海市蜃楼找不到原型,但光折射现象一看就可以看出来,那么明显的城市建筑,想想就是光折射现象,能找到原型,还谈什么海市蜃楼。不得不说,这位网友思考的角度比较独特了,其实海市蜃楼也是能找到原型的,只不过范围比较大,不好找罢了。
气象局和气象台有什么区别
气象局,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政府部门。在中国,一般指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单位。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该业务可能有不同名称的名称。例如,日本称“气象厅”,美国称“美国国家气象局”,英国称“英国气象局”。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局,其职责包括:
1、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 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 议工作。
2、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 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 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3、对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 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 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4、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 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 气象条件论证。
5、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 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 源意识。
6、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 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7、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 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 事业的发展。?
8、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 明建设。 (九)承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百度百科-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是部级单位吗
职责与功能不同,组织结构不同。
1、职责与功能:气象局是一个政府机构,负责组织和管理气象工作,制定和实施气象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提供气象服务。而气象台是一个气象业务机构,主要负责提供气象预报、警报和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观测、气象研究等。
2、组织结构:气象局是一个完整的政府机构,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直属单位等,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气象工作。而气象台则是一个独立的气象业务机构,隶属于气象局或大学等机构,提供具体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
上海有多少家公司从事气象方面的业务?公司具体名称?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直属机构改为直属事业单位后,经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计划财务司、人事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工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和重大气象保障;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对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的气象服务;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三)对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 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1上海气象局
2上海气象台
3上海气象仪器厂
4上海市气象局
5上海中心气象台
6上海市中心气象台
7上海气象热线
8上海气象中心
9上海气象站
10上海中心气象局
11上海市气象预报
12上海气象网
14上海气象预报
15上海市气象台
17上海市气象中心
18上海气象信息网
19上海气象网站
20上海气象信息服务网
21上海闵行区气象局
22上海市气象
23上海气象台天气预报
24上海气象台网站
26上海海洋气象台
27上海区域气象中心
28上海市气象局网
33上海 中央气象局
35上海市中心气象局
39上海气象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