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相互作用_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1.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英文加中文2.简述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危害?3.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做什么作用?4.地史变迁与森林植物群落演化有什么区别?5.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哪些?6.全球变化对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影响 全球变暖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地球越来越热丝毫没有减缓趋势,地球气候一直在改变着,但是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仍然是一个未

1.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英文加中文

2.简述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危害?

3.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做什么作用?

4.地史变迁与森林植物群落演化有什么区别?

5.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哪些?

6.全球变化对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相互作用_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的影响

 全球变暖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地球越来越热丝毫没有减缓趋势,地球气候一直在改变着,但是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 措施 ,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当前2014年,人类活动由于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纪,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 大雪 ,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 种植 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英文加中文

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

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组成:

分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

叶林等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内容: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产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优势和特点:

在地球陆地上,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与陆地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因而生物生产力最高,生态效应最强。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1)森林占据空间大,林木寿命延续时间长。森林在占据空间方面的优势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水平分布面积广,中国北起大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起台湾省,西到喜马拉雅山,在广阔的国土上都有森林分布,森林占有广大的空间。二是森林垂直分布高度,一般可以达到终年积雪的下限,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可以高达4200~4300米。三是森林群落高度高于其它植物群落。生长稳定的森林,森林群落高度一般在30米左右,热带雨林和环境优越的针叶林,其高度可达70~80术。有些单株树木,高度甚至可以达100多米。而草原群落高度一般只有20~200厘米,农田群落高度多数在50~100厘米之间。相比之下可以看到,森林有最大的利用空间的能力。

森林的主要组成是树木,树木生长期长,有些树种的寿命很长。在中国,千年古树,屡见不鲜。据资料记载,苹果树能活到100~200年;梨树能活300年;核桃树能活300~400年;榆树能活500年;桦树能活600年;樟树、栎树能活800年;松、柏树的寿命可超过1000年。树木生长期长,从收获的角度看,好像不如农作物的贡献大。但从生态的角度看,却能够长期地起到覆盖地面、改善环境的作用。正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森林对环境的影响面大,持续期长,防护作用强大,效益显著。

(2)森林是物种宝库,生物生产量高。森林分布广,垂直上下4000多米。在这样广大的森林环境里,繁生着众多的森林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有关资料说明,地球陆地植物有90%以上存在于森林中,或起源于森林;森林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远远大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而且森林植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多样化,发育越充分,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多层林、混交林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比单纯林要多得多;成熟林比中、幼林又多。研究资料表明,在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山地森林中,混交林比单纯林的鸟类种类要多70~100%;成熟林中的鸟类种类要比幼林多1倍以上,其数量却要多4~6倍。

在森林分布地区的土壤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动物和微生物。主要的生物种类有:藻类、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线形虫、环节动物、节足动物、哺乳动物等。据统计,1平方米表土中,有数百万个细菌和真菌,数千只线形虫。在稍深的土层中,1立方米土体就有蚯蚓数百条以至上千条。

森林有很高的生产力,加之森林生长期长,又经过多年的积累,它的生物量比其它任何生态系统都高。因此,森林除了是丰富的物种宝库,还是最大的能量和物质的贮存库。

(3)森林是可以更新的,繁殖能力强。老龄林可以通过自然繁殖进行天然更新,或者通过人工造林进行人工更新。森林只要不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破坏,在林下和林缘不断生长幼龄林木,形成下一代新林,并且能够世代延续演替下去,不断扩展。在合理伐的森林迹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通过人工播种造林或植苗造林,可以使原有森林恢复,生长成新的森林。

森林的多种树木,繁殖更新能力很强,而且繁殖的方式随着树种的不同而有多种多样。有用繁殖的,叫有性繁殖;有用根茎繁殖的,叫无性繁殖。树木还长成各种形态和具备多种有利于它的传播繁殖的功能,如有的带翅,有的外披绒毛,甚至还有被称之为“胎生”的。或幼体依靠自然力传播的方式有:风播、重力播、水播和鸟兽传播等。

小粒主要靠风播。如马尾松、黄山松、云杉等树种的,可以借助于风力传播到距离母株100~300米远的范围。生翅或带毛的柳树、桦木等树种的种于,可飞散到1~2公里的地方。因此,这些树种往往能在远离原森林或母树的荒山荒地繁殖成林。

大粒或果实,多半依靠自身的重力传播,例如麻栎、板栗、银杏等大树周围,往往有成群的幼树生长。但是,如果母树生长在坡地上,重力作用也能使滚到10~30米以外。

随水飘浮扩散的树种有柳、枫杨、椰子、红树等,但红树的不同点是:先在母体上萌发生“根”(下胚轴),而后再随水飘到浅滩,所以能立即扎根生长。随水飘流最远的椰子可以在数千里外的海滩上安身。

有些树种的和果实是被鸟兽啄食、搬运而得到传播的。如红松常常作为松鼠贮备的食物遗留在土中而在远处繁殖起来;有些果树的果实和桑椹等,经过鸟兽啄食以后将丢弃,或随排泄物落地,而散播到别处。

无性繁殖的树种很多,杨树可用茎干繁殖;杉木、桦树等的根颈部能萌芽更新;泡桐的根可再发新苗;竹类的地下鞭茎冬春发苗成竹。[编辑本段]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

1.1 格局

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1.2 过程

“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1.3 尺度

尺度是指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者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前者是从研究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后者则是根据所研究的过程或现象的特征来定义的。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在生态学组织层次上还有组织尺度,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尺度常常用粒度和幅度来表达。景观的空间粒度指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具体地说,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持续多久,则取决于其时间长度。与尺度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把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它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尺度推绎也就是跨尺度信息转换,包括上推和下推。

2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

2.1 生物格局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多样性的自然属性,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自然界中的基本且具体的形式,如面积、纬度和栖息地等;另一类是特殊抽象的形式,如干扰、生产率、活跃地点等。

面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样地面积更大,就会发现更多的物种”这一说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体现了物种存活数目与所占据面积之间的密切关系。面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涉及面很广,但物种-面积曲线和大陆与岛屿上不同物种多样性模式,一直是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纬度梯度、海拔梯度、栖息地及小生境与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一直以来也倍受关注。除上述具体的表现形式外,干扰、生产率、活跃地点等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作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特殊变化形式,也是研究的热点。非生物的或生物的干扰,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有很大影响,干扰并非只能削弱物种多样性,小规模的中等程度频率干扰,可能大大丰富物种多样性,这一现象已在许多地区得到了证实。总的初级生产率与物种多样性分布密切相关,早期生态学家一直认为,生产率越高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但研究表明,生产率高不一定代表高的多样性,相反,不断增长的生产率可能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

不同生物类群在森林中的分布格局,如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等的分布,都会影响到系统的生物及非生物过程,种群分布格局是系统水平格局研究的经典内容,相对于种群而言,其它方面的研究如不同种群或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等,研究尚少。

2.2 环境格局

环境因子在大的尺度上随纬度、海拔、地形、地貌等会有很大差异。大尺度的环境要素控制森林的区域分布,形成了区域性的森林植被类型;中小尺度的环境变化影响森林结构组成,进一步影响系统中物种的分布格局。大尺度环境要素与森林分布格局的关系是经典的生态学研究内容,研究工作也非常深泛。而系统水平上微生境的格局,近年来也受到关注,特别是林隙、边缘效应等研究的深入,使森林中微生境的差异及格局方面的研究向较微观方向发展,事实上,森林内部微环境的差异对系统生态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3 景观格局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为生物的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大大促进了生物格局方面的研究。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破碎化等概念,都与生物格局密切相关。

斑块大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源自环境异质性和多样性。基于MacArthur和Wilson在1967年所创立的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hpy)理论所建立的斑块大小与斑块中物种数目间的关系,不仅揭示了种-面积关系,而且从动态方面阐述了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及隔离程度之间的关系。斑块形状同样重要,斑块形状的重要生态学特征是景观边界的边缘效应,它通过影响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影响斑块内的物种多样性。一般说来,许多典型物种被限制在边缘环境或者内部环境之中,导致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斑块内部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传统观点认为,边缘效应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也有研究认为创造林缘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做法,只是暂时增加了适于边缘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边缘物种的增加会导致其它物质的绝灭。因此,林缘作为保护生物生境的价值受到质疑,有时甚至是“生态陷阱”。

廊道是联系斑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通道和屏障功能的双重特性。廊道影响着斑块间的连接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斑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对于生物而言,廊道主要起到五种作用:通道(conduit)、隔离带(barrier)、源(source)、汇(sink)和栖息地(habitat)。廊道的有效性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廊道内生境结构、廊道的宽度和长度、目标种的生物习性等。只有正确设计和运用廊道,才能在破碎化景观中进行有效的物种保护。

景观破碎化的生态影响是焦点,特别是景观破碎化对异质种群动态的影响。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在干扰下被分割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性质不同的斑块所隔离,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景观破碎化既可定义为一种过程:即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格局:即破碎化过程的结果。显然,两种不同角度的理解生态上差异很大。景观破碎化缩小了某一类型生境的总面积和每一斑块的面积,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留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Levins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的概念,并给出一个预测异质种群动态的模型。异质种群是指斑块生境中一组同种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的集合体。这些小的局部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各局部种群不断的灭绝又不断的迁入重建,当迁入重建率大于灭绝率时,这种斑块状分布的种群就能长期生存。异质种群理论的内容丰富,为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

3.1 碳循环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一直是国内外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内容主要涉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和树种的空间分布影响、组成结构的变化、林木的生理生态响应和生物生产力的变化、森林的碳汇作用和碳平衡等。

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直接作用和气候变化的间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般认为,CO2浓度上升对植物起着“施肥效应”作用。因为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其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从而促进植物和生态系统的生长和发育。目前,大部分在人工控制环境下的模拟实验结果也表明,CO2浓度上升将使植物生长的速度加快,从而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起着促进作用,增益变幅为10-70%,尤其是对C3类植物,其增加的程度可能更大。但是,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根据其所在的生物群区、光合作用和生长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认为,CO2浓度升高对森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在短期内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不能保证其长期持续地增加。

森林生产力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影响森林的生产力。由于生产力与气候(水热因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人们常用气候模型(如Miami模型等)估算大尺度生产力。对于未来气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也常利用GCM模型对未来气候情景进行预测,再根据预测结果估算生产力,最后与当前气候情形下所模拟的结果相比较。基于全球变化的预测情景,中国森林生产力将有所增加,增加的幅度因地区而异,变化在12%~35%。由于不同的GCM模型对未来气候模拟预测的结果不同,因此对生产力变化的预测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此外,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影响的预测目前仅仅考虑气候与生产力的线性平衡关系,而没有考虑其它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预测过程中定森林植被的分布不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预测中所选用的气候因子是其年平均值,而没有考虑其季节变化和森林的适应性变化。所以,预测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未来的实际情况。

关于森林在陆地碳汇中所起的作用,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北美的实测和模型研究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森林植被是一个重要的汇,它在减小碳收支不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根据加拿大、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的森林清查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北半球森林对碳的净吸收量有限,20世纪90年代初期年吸收量为0.6-0.7Pg,其中80%以上发生在温带地区,且受林火、弃耕和造林的影响,寒带地区的生长则被火和其它干扰抵消了;与大气碳量变化相比较,森林以外可能存在有其它重要的陆地碳汇。

方精云等利用 1949年至 1998年间 7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使用森林生物量实测资料,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推算了我国

50年来森林碳库和平均碳密度的变化,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CO2源汇功能。结果表明,7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森林碳库和碳密度年均减少约0.024Pg;之后呈增加趋势,在最近的20多年中,森林碳库年平均增加0.022Pg。这种增加主要由人工造林增加所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造林累计吸收固定0.45

Pg的碳。另外,气温上升和CO2 浓度施肥效应也可能是促进森林生长增加固碳能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际上普遍用微气象技术测定方法开展森林植被的CO2通量观测或称涡动相关法研究森林的大空间尺度碳平衡规律。国际上已经建立的CO2通量观测网络站点有100多个,分别隶属于欧洲通量网(EUROFLUX)、美洲通量网(AmeriFlux)、加拿大北方森林通量网(BOREALS)、地中海通量网(MedeFlux)、澳洲通量网(Oznet)和亚洲通量观测网(ASIAFLUX)。从全年的CO2通量观测结果分析,无论是北方森林、温带森林还是热带森林均表现为碳汇,但是碳汇强度大小受森林类型、气候环境变化、自然与人为干扰的影响。我国于2001底开始构建了CO2通量观测网,其中大部分是开展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研究。

全球变化相关的森林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强森林土壤碳储量、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周转、土壤呼吸及碳释放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碳储量、组分、动态和残留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的源、汇分析评价;开展不同经营措施和管理方法对森林碳储量、碳平衡过程与变化规律的研究。

3.2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数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在不断地获得养分,同时也在不断地输出养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每年都有一定的养分随降雨、降雪和灰尘进入到生态系统中。森林中的大量叶片有助于养分的吸取,岩石的化学风化也能增加生态系统的养分数量。活的植物体能够产生酸,而死的植物体的分解过程中也能产生酸,这些酸性物质能溶解土壤的小石子以及下层的岩石。当岩石被溶化时,各种各样的养分元素得到了释放并有可能被植物吸收。这些酸性物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山体上坡的雨水通过土壤渗漏也可以为下坡的生态系统带来养分。多种微生物依靠自身或与固氮植物结合可获取空气中的游离氮(这种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并把它转化成有机氮为植物所利用。

一般地说,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量小于输入量,生态系统随时间而积聚养分。当生态系统受到火灾、虫害、病害、风害或伐等干扰后,其形势发生了逆向变化,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量大大超过了其输入量,减少了生态系统内的养分积累,但这种情况往往只能持续一、两年,因为干扰后其再生植被可重建生态系统保存和积累养分的能力。当然,如果再生植被的生长受到抑制,那么养分丢失的时间和数量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森林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未受干扰,使得树木、小型植物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停止了积累,养分贮存也随之结束,那么此时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达到了一个平衡。在老龄林中,不存在有机物质的净积累,因此它与幼龄林及生长旺盛的森林相比贮存的地球化学物质要少。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与输入平衡在维持生态系统长期持续稳定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3 森林水文过程

森林水文学,包括森林植被对水量和水分循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及对土壤侵蚀、水质和小气候的影响。

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量,是森林水文学领域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关于森林与降水量的关系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果。一种观点认为森林对垂直降水无明显影响,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森林植被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也存在着同样的争论。这些争议的存在引起了对森林植被特征与水文关系机制研究的重视。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冠层水文影响研究。森林地被物的水文作用正逐渐得到重视,除拦截降水和消除侵蚀动能外,还能增加糙率、阻延流速、减少径流与冲刷量,今后需要深入开展地被物对产流和汇流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根系层土壤是形成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的核心地带,根系层水文过程是森林植被水文功能形成机制的关键,也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问题。

蒸散一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水分支出,蒸散研究目前已进入水分能态学和SPAC或SVAT阶段。森林蒸发散受树种、林龄、海拔、降水量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随纬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森林的实际蒸散值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但相对蒸散率(蒸发散占同期降水量之比)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变化在40~90%之间。

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在欧美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森林本身对天然降水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吸收和溶滤作用,使天然降水中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二是森林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20世纪70~80年代,酸雨成为影响河流水质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森林水质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引起水质退化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化学物质运动的模拟模型,成为当前评价森林水质影响研究的主要任务,当然需要首先合理布设水化学剖面来确定化学物质循环的路径。

80年代以来,地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展了以此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现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有短时间尺度模型(ANSWERS)和长时间尺度模型(RHESSys、FLATWOODS、Ythan等)两大类型。这些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观测值吻合较好。分布式模型考虑了空间异质性,但是没有对空间异质性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主观性。基本空间单元的大小是研究中首先解决的问题,然而,研究者多根据研究区域的大小和资料的空间分辨率来确定其大小,这就给模拟结果带来了不准确性。目前,随着3S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模型正逐步成为流域和水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望解决森林水文学中长期面临的尺度转换问题。

森林生态水文学未来研究的重点:需要突出森林植被作为水文景观的动态要素,将森林植被的结构、生长过程、物候的季相变化(植被冠层叶面积指数和植被根系生长动态)耦合到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中,全面客观地阐明森林植被与水分相互作用以及参与流域水文调节过程与机制;在森林大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方面,从流域集总式水文模型向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发展,同时强调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过程与自然地质水文过程有机结合,既考虑森林植被参与的生态水文过程又考虑流域内的时空异质性变化和水文的物理传输过程,藉以更有效地预测和评价流域内的自然、人为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从而科学指导森林植被的建设和可持续经营。

简述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危害?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

,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 ,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大西洋,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从而切断北大西洋暖流。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北大西洋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1, he become warmer climate, melting glaciers, sea level rise, causing coast tidal flats, wetlands, mangroves and coral reef ecology group loss, coastal erosion global warming of the terrible consequences, salt water intrusion coastal underground freshwater, coastal land salinization, resulting in the Gulf coast, estuaries, natural ecological imbalance in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great suffering. 2 waters, growing area. More water evaporation and extended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flo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hit by floods, the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from crisis to increase the extent and seriousness, the Reservoir Dam shortened life expectancy. May 3, high temperatures will make the Antarctic and Arctic ice melting the Korean Peninsula. polar bears and sea will gradually as genocide. 4, many small islands will without a trace of heat inertia, because there is the role of the existing greenhouse gas will also continue to affect our lives. 6, temperatures will affect human reproduction, sperm and lower temperatures with the active......... the original ecosystem changes. 8, the production, such as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sectors, to 9............ bacteria infection diseases through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El Nino phenomenon and drought, floods, heat, and so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epidemic outbreak, the health hazards......

The impact of climate 2 will be more carbon dioxid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 the harm caused by air, who are unable to accurately notes will be more serious? Scientists are estimated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The current level of technology, 2, 2004,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o clarify and resolve the mechanism, so as to find ways to produce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Year 2006 can be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 and sea level rise. However really understand this to the year 2050. It is clear that scientists and politicians will not wait until further results come out to take measures to combat the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public should understand that they will not make it had to swallow the bitter fruit after 50 years. Since the earth has been a greenhouse effect, it has been in effect. If there is no greenhouse effect, the earth surface will be extremely cold temperature will drop to minus 20 degrees C, will the sea ice, life will be formed. Therefore, we face is not wheth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but human through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ignifica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Earth climat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at kind of impact will greenhouse effect? the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s and massive deforest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2, 2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global 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risen by around 0.3-0.6 degrees C, estimated to rise to 2030-1 3 0 c.

When the world erage temperatures 1 o C, great changes in the will of sea level rise, the mountain glaciers will retreat, snow areas will be reduced. As global warming will lead to uneven rainfall in some areas increased rainfall, while some regions precipitation. In the West African Sahel region in 1965 after years of drought of north China, in 1965, the rainfall years, compared with 50 years, the North China' s rainfall has decreased by 1/3, the water resources has been reduced by 1/2; every year due to drought affected an area of about 400 million mu, normal national water irrigation area every year, 30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shortages in cities 6 billion cubic meters. When the world erage temperatures 3 o C, mankind has been unable to restore the global food will be critical.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past 100 years in the global sea level on an annual rate of 1-2 mm on the rise in sea level is expected to 2050 will continue to rise 30-50 centimeters, and this will be inundated large low-lying coastal land; in addition, droughts and flood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low temperature, increasing climate disasters, resulting in the world each year roximately US dollars more than 10 billion in economic losses.

In recent years, the people of Trinidad and Tobago, the Swiss Alps region because of the "i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ccelerated melting of glaciers in Antarctica

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做什么作用?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圌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圌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bào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wēn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miè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wēn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wēn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圌子的活性随wēn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wēn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fǎ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wēn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wēn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zhèng圌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圌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wēn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wēn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wēn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圌临的不是有没有wēn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圌过燃圌烧化石燃料把大量wēn室气体排圌入大气层,致使wēn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wēn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圌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wēn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wēn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о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wēn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wēn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圌旱化严重;我圌囯huá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huá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圌囯每年因干圌旱受圌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囯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wēn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wēn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wēn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wēn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圌囯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囯际冰雪委圌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囯际冰雪委圌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圌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圌惊的。”

位于恒河liú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圌前印度次大圌陆与亚洲大圌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⑨8圌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nuè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dú、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⑨87年以来在美囯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bào发,一再证实了专圌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liú造成破圌坏。正是这些暖liú把wēn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wēn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liú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wēn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圌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fǎ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⑧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圌年中,liú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囯科学家在大约3年圌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hán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圌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圌前的二叠纪大miè绝中,96%的物种miè圌王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miè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圌意义的。

马克·吐wēn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圌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圌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jú;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圌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è圌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圌囯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圌囯东北气wēn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龘件增加,比如干圌旱、洪水等。

2. zhèng圌治

限圌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圌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囯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圌囯圌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囯圌家“减排”成为各囯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圌囯圌家的wēn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圌囯圌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囯际性zhèng圌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圌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龘件(厄尔尼诺、干圌旱、洪涝、雷bào、冰雹、风bào、高wēn天气和沙尘bào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wēn圌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zuì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wēn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圌灾或洪圌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wēn度过高也不利于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圌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hán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圌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wēn,心脏圌病及引发的各种呼xī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圌坏人的肺部组圌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地史变迁与森林植物群落演化有什么区别?

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的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长,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地面温度和气温持续增长,同时伴随着辐射、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变化;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各种类型森林的地理分布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充分认识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对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森林与环境特别是气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森林作为一种植物群落,要求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直接影响着各种森林的地理分布范围和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又直接和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森林本身可以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由于森林改变了下垫面的反射率和热特性,使森林气候与海洋气候类似,气温变化和缓,森林和邻近地区较湿润。一般森林的反射率仅有土壤的1/2,穿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占陆地面积30%的森林层层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的形式传输给大气,可以认为森林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之一;森林部分影响了降水,因此森林破坏不仅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时还会影响水分循环,大范围的森林变化甚至可能影响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森林使得区域气候趋于稳定,进而对全球气候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总之,尽管目前对森林大量被砍伐影响气候方面的问题还有某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共识,这就是森林面积急剧减小,会对气候产生一系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我们知道,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总称为大气或大气圈。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垫面是空气中热量和水分的直接和主要来源,因此下垫面性质、状态、热特性是制约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地球上森林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因子之一,它的增长和消失,影响气候的稳定和异常。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哪些?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包括森林在内的植被分布,只是植被分布史上的一个小片段。古生态学及植物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自后古生代森林形成以来,森林植被及其分布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距今一万两千年来,植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植被的历史变迁有时是突然发生的,更多的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着的。无论是哪一种变化都是气候与地史变迁的集中反映,同时提示我们随着环境的演变,将来的森林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静态地看,森林分布则是森林植物区系对特定地区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是二者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一地带的森林类型或植被类型是与环境,主要是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对植被发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土壤发生间接影响。土壤与植被的关系相当密切,可以把它们看做统一体,它们的性质依赖于气候、母岩对土壤发生影响,而植物区系则对植被发生作用。

森林群落的演化与演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演化”指的是森林植物群落的历史进化过程。现有一切森林植物群落类型都是自然界长期历史进化发展的产物,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森林分布是地理历史变迁与森林植物群落演化的结果。

森林植物群落的演化,一般通过吸收式演化和分化式演化两种途径实现。所谓吸收式演化途径实际上是新群落型在各个加入者的接触点上的形成过程。该过程从加入的新群落中获得的森林植物种及其复合体,在形成新群落的时候,由于扩大了对改变了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而获得进一步演化的新动力。几个不同森林植物群落的接触,往往造成在演化上年轻的群落出现。分化式演化途径与吸收式演化途径相反,是一个群落型分化成几个衍生群落类型的过程。通常都是一个包含多个优势乔木种的非常复杂的大群聚,分化成几个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乔木种占优势的群丛。

两种演化过程经常结合在一起。多优势种的原始植被类型以及它们的分化产物,都受到周围植被类型的影响,后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起着加入者的作用。

森林植物群落演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

现代森林的祖先是希列亚群落,最早出现在大约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以裸子植物和古羊齿植物为主构成。二叠纪结束时,海底扩张,原始古大陆开始分离,亚欧大陆南缘形成古地中海,巨大的造山运动发生,气候也发生了从温暖到寒冷的剧烈变化,古羊齿植物灭绝,只保留了裸子植物,并在大约2.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形成了大面积的古针叶林。此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地球表面的气候持续变暖,被子植物迅速发展,并以其高度的可塑性及多样的生活型形成垂直分化复杂的多层结构的森林植物群落。它们就是现代森林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者。

从白垩纪到新生代第三纪,地球上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现代的最大山系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候也进一步发生改变,表现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范围不断扩张。植被带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地球上出现了两个外貌不同的植被带:一个是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常绿林带,另一个是雨量适中并有季节交替的气候条件下的落叶林带。

大约200~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开始。冰川时进时退。进时气候变冷,退时气候转暖。喜温森林的树种组成受到明显影响,出现了大量的针叶树种和狭叶树种,寒温带针叶林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典型的阔叶树种退向南方,并在森林带的南缘形成森林草原。受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影响,第三纪早期形成的典型森林树种从欧洲大陆销声匿迹,在少数受冰川影响较小的地区作为孑遗树种留存下来,使这些地区,包括我国西南山地、日本、东南亚、墨西哥北部及美国东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温带、热带和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全球变化对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不利的一面表现为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于气候变暖,物种将...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今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系统地论述了全球变化对亚热带山地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潜在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接近林冠层,人们对森林林冠的了解甚少。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林冠作为森林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生态界面,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系,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被称为地球的“第八大洲”。

近年来,林冠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全球变化、林冠附生生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森林生态学、气候学、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致力于林冠学研究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林冠网络InternationalCanopyNetwork、国际林冠塔吊网络InternationalCanopyCraneNetwork、全球林冠项目GlobalCanopyProgram)也应运而生。国际著名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也分别报道了林冠生物多样性、林冠与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成果。林冠学有望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刘文耀、博士宋亮等通过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深入探讨了森林破坏、气候变化、模拟氮沉降增加等对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盖度、生长与健康状况,以及生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

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刘文耀、宋亮受国际林冠生态学研究领域的****——MargaretD.Lowman邀请,参与撰写林冠学专著《TreetopsatRisk——Challenges of Global Canopy Ecologyand Conservation》。他们基于在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所开展野外实验研究的结果,结合国际上相关研究动态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全球变化对亚热带山地森林附生苔藓植物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