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投稿好吗_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投稿好吗多少钱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自然灾害与环境地球物理问题2.气候学的研究内容3.谈建筑设计与微气候的改善?4.环境设计专业考研前景如何?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6.环境生态学与普通生态学的区别7.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1、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越发重视。这导致了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对环境保护领域
1.自然灾害与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2.气候学的研究内容
3.谈建筑设计与微气候的改善?
4.环境设计专业考研前景如何?
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
6.环境生态学与普通生态学的区别
7.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1、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越发重视。这导致了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对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
2、政府与环保机构的需求
政府承担着环境保护的主导责任,需要专业人才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监测环境质量、管理自然资源等。同时,环保机构也需要人才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这些领域需要掌握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3、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其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拥有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如环境顾问、可持续发展专员等。
4、研究与教育机构的需求
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是培养和研究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在这些机构中,可以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保护、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大学、研究院等教育机构也需要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专业的教师来传授知识。
5、跨学科合作与国际机会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还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跨学科和国际合作方面。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多领域的合作,例如将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学及工程学相结合。同时,在国际组织、环境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等领域,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6、创业和社会创新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创业或从事社会创新与公益事业。例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参与社会创新项目等,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涵盖了政府、环保机构、私营企业、研究与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专业人才将会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跨学科合作和国际机会也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选择。
自然灾害与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气候学的研究内容
自然灾害是人类遇到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经历、认识、抗御自然灾害的历史。用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研究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对灾害的时间、地点和灾害程度进行预测,对灾害的过程实施监控则是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会使生态环境发生重要改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相比,像火山和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更为剧烈,而像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较漫长,还有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以预测。就地球物理实质而论,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的转变和演化过程中的某些特例,由于这些过程的差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首先应该对自然灾害的种类、成灾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后果进行讨论。
1.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分类
自然灾害可按其发生的时间特征分类。
(1)缓变自然灾害
缓变自然灾害是累进性的过程,有外沿和迁移的特性,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气候的长周期演变,海平面上升,地表沉降,淡水资源趋势性减少,臭氧层空洞等。这类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周期可能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2)突发性自然灾害
突发性自然灾害有明显的突发性,有的有一定规律,如洪水、旱灾、地震、暴风雨及冰雹、火山爆发。有的规律却不明显,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海啸、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2.按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分类
按人类目前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自然灾害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人类还没有或基本没有认识其基本规律的灾害,如地震。地震的发生与地壳运动有密切关系,而且也可能与其他天体(尤其是太阳的)的运动有关,但目前人类还不能说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人类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还基本上不能预测,更无法控制和利用。人类对这种自然灾害基本上停留在“未知不可治”的阶段。
2)人类已基本认识和掌握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基本规律,但还不能提出预防及控制这类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对策。例如台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认识和掌握其发生的主要规律(时间、地点和强度),并能对每次台风的生成地点、时间、以及运动方向和速率、强度变化、登陆地点进行预测,但是人类目前还不能对台风实行控制和利用,也还不能用科学技术手段避免。也就是说对台风—类灾害,人类还停留在“可知不可治”的阶段。
3)人类已认识和掌握了某些自然灾害的规律,也有在科学上合理、在技术上可行的治理方案和对策,也就是说人类对这类自然灾害已基本上做到“可知又可治”。例如,如洪水,可通过兴修水库、加高堤防、整治水土流失而有效地防止其灾害或减轻灾害的损失。但也有一些减轻灾害措施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条件实施或无条件大规模实施,或实施的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例如,人工降雨能防止干旱,对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实施炮击,可防止雹灾。但这类作业成本过高,并非能普遍采用。再例如,建造防护林能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能恢复臭氧层的空洞,但从采取措施到见效的周期可能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总之,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逐步认识的,因此自然灾害也是可以认识的,相当一部分自然灾害已经能预测和防治,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例如,虽有专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人类可实现对地震的预测,但也有专家认为,对地震现象的预测还很遥远。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虽然在进步,但人类还不可能抗御全部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及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
20世纪的前90年,全世界共发生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约50余次,其中地震20余次,约占40%;飓风和热带风暴14次,约占26%;火山喷发8次,约占15%;海啸和洪水8次(其中2次是由地震和飓风引起)约占15%;另外,还有几次滑坡和森林火灾(最严重的是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20世纪的后半期的前40年,一次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自然灾害,全世界共发生过17次。其中1970年孟加拉的热带飓风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0万人以上!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近25万人!都是震惊世界的自然灾难。据1987年统计,在过去20年中,由于地震、滑坡、洪水、海啸、火山、飓风等灾害造成280万人死亡,受灾人口8.2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50亿~1000亿美元。自然灾害还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人群的惊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约600多起,而且由于人口的增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有日益频繁的趋势。
生态环境脆弱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受灾死亡人数、受灾人口都居高不下。表6-4-1中给出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突发性自然灾害严重程度(按灾害引起人员死亡的多少)排序。
表6-4-1 1947~1980世界突发性自然灾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飓风、台风、龙卷风、雷暴、热浪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居首位。其次,是地震灾害,20世纪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500余次,其中85%发生在海域,占发生次数15%的陆地地震造成的损失则占全世界地震造成的损失的85%。死于地震的人数为160万人以上,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20世纪后50年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美元,大约与洪水和飓风造成的损失相当。
自然灾害带来明显的生态环境变化,如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城市的毁灭(典型的事例如意大利的庞贝被火山爆发淹灭和中国唐山因地震而毁灭);再如火山爆发产生的尘埃引起气候的改变,洪水和火灾对公共生命线的危害——食物、饮水供应系统,房屋、道路、码头、水坝等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应该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灾难则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预测,并可使用人类已经有的技术手段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二、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
1.长期气候变化
竺可桢曾系统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认为约3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到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时期;此后在秦汉、隋唐和元代也是温暖时期。尤其是公元5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公元589~907年),中国的气候温暖湿润,公元7世纪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以后的近百年,即武则天时代的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是中国5000年以来的第三个温暖期,也是西晋(始于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即公元265年)以来1700多年间最温暖的时期,其平均气温约比现在高1~2℃。这一时期,即公元630~834年(唐太宗贞观四年至文宗大和八年)又是近3000年来历时最长的多雨期。在唐代的290年(公元618~907年,高祖武德元年至哀帝四年)中,由于多雨,史籍明载水灾148次,其中降雨直接造成的水灾64次,降雨造成江河泛滥的水灾19次,降雨造成山洪暴发而形成的水灾17次。这些事例说明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有周期性和在某一时期的多发性。
2.暴雨和洪涝
暴雨洪涝是自古以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根据联合国救灾协作局的统计,在15种自然灾害中,由于暴雨洪涝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居首位。就地球上的陆地区域而论,由暴雨引起的洪涝在大部分地区都可发生,其中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南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北美的美国是世界暴雨洪涝灾害最频繁的国家。暴雨洪涝发生的范围广、频率高是其他自然灾害所不能比的。暴雨洪涝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造成的灾害严重。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结果表明,1967~1985年世界部分国家每年死亡于暴雨洪涝灾害的人数在2万以上。1991年4月底,孟加拉国南部沿海遭受暴风雨和洪涝灾害,死亡12.9万人。日本近30年来由于暴雨洪涝造成的财产损失每年约2500亿日元,占国民总收入的1%以上。在内陆地区,由于暴雨洪涝还会诱发泥石流、滑坡、山崩等次生灾害,还会衍生瘟疫、饥馑等灾害。1931年我国长江流域16省672县遭受水灾,被洪水淹死者40万人,而暴雨洪涝诱发的瘟疫、饥馑等又有几百万人死亡。
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也是自然灾害,其中主要的如地震、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此外,人类活动、人为因素也能引起地质灾害,如采矿区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矿渣等采矿废弃物造成的泥石流等。还有一些地质灾害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例如煤田火灾。在各类地质灾害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地震。
1.地震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以灾害的突发性及难以预测,造成伤亡人数多,建筑物损坏严重,次生灾害的多发性,震后恢复正常生活的长期性,给人类留下沉重的、灾难的回忆。同时,也没有另外一种自然现象会像地震一样,带着雷霆万钧的轰鸣,伴随着色彩斑斓、出现神秘的地光,以及继之而来的山崩地裂、刹那间天旋地转,或飞沙走石,或排天海浪,这样一种显示大自然威严的景象,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时至今日,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一种严重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地震,仍然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现象。
天然地震就其成因可分为(天然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崩塌地震、陨石地震等类型。其中由于地壳的断裂、褶皱等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地震占天然地震的多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有水库地震和核爆炸地震等。
对地震的定义实际上有多种理解,但一般来说至少涉及四个方面:能量释放、岩体破裂、地震波、破坏作用。地震涉及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但不是所有的地球能量释放都与地震有关。如地磁能的释放(极光)并不引起地震;热能的释放(火山爆发)也不一定都引起地震,即使是与地震关系最密切的机械能释放,也只是在释放过程时间极短,并产生能引起破坏作用的地震波时,才发生地震。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是指地震波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强烈地震及其伴生的火灾等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并可能在地震发生后由于人类生存条件恶化(水源、食物供应中断,居住环境破坏,通讯中断)而造成瘟疫等次生灾害。还可能由于人类的错误行为(抢劫、偷盗)形成人为的灾害。历史上的大地震都以其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和恢复正常生活的长期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部,在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及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影响,因此地震活跃区范围广(基本烈度定为7度以上地区面积达312×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32.5%,其中包括全国299个城市中的136个),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多为70 km以内),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2.滑坡
斜坡上的岩石、土壤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俗称“走山”、“跨山”)。滑坡多发生在地形起伏大、断层发育和多暴雨的地区。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滑坡发生,诱发的原因为:暴雨、冰雪融化、地震、火山及人类活动。
3.泥石流
在山区沟谷中,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诱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叫泥石流或泥流(mudflow)。泥石流实际上是含有大量悬浮颗粒(大小不等)和粉砂的水流,与一般水流相比,泥石流有大得多的密度和黏滞性,因此在其流动过程中,先是体积或重量最大的岩石块体先沉积下来,然后其余部分继续流动,沿山坡流动时,速度可达100 km/h,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泥石流的黏滞性很高,因此不可能流得像水流一样远,在流动一定距离后陆续发生沉积,所产生的沉积物由粉砂、巨砾、岩屑和被挟裹的有机物组成,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边界明显,外缘多呈叶缘状,高度可达3~6 m。
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发生在地下为石灰岩溶洞、暗河发育区的地表,或是在采矿区内,没有及时回填的采空区,或是在年久失修的地下坑道(如“深挖洞”时期修建的人防工事)的地表。在这些地下有空洞区域的顶部,由于承受不了地面压力而发生的陷落。
5.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发生的地面海拔标高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的自然原因是地壳构造运动、近地表处第四纪沉积物的天然固结等自然因素所致;人为的原因则是由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或油气田开发引起地表水平高程的降低;另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日地关系的变化和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的温室效应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大城市,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人为因素逐渐成了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这种地壳的垂直变形虽然不一定立即引起灾害,但可能是潜在的灾害根源:地表沉降可能造成地下的水、煤气等管道的破裂,建筑物地基下沉,还可能引起海水倒灌,因而使土壤盐碱化。
6.煤田火灾
出露在地表或在地下的煤层和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热积累(由于通风不畅等原因)到一定程度,达到煤的燃点,就会发生自燃,美国的科罗拉多和蒙大那的煤田都有多年自燃的记录。
7.人为地质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采矿引起的塌陷近200处,塌陷坑1600多个,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此外每年还要直接破坏和侵占土地200 km2。由于盲目开采矿产而造成地质灾害的最明显事例是在长江三峡的链子崖,链子崖是一个断层,江北右侧山体未发现煤层,整个体岩层多年保持稳定。而江南左侧山体有薄煤层,由于长期掠夺性开采(经济效益仅十几万元),采空区未回填,因此山体出现裂缝,而且整个山体向北移动,一旦出现滑坡,将使这—段宽度仅约百米江段发生碍航,初步估计经济损失将达8~9亿元。国家为此专门成立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和黄蜡石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其中链子崖危岩治理已历时6年,经费投入数千万元。
谈建筑设计与微气候的改善?
现代气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气候形成。研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球天文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如对辐射气候、动力气候、物理气候、季风气候、污染气候等的研究。
②气候分布。研究各地气候的物征和差异、各种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如对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区域气候、近地层气候、高空气候、海洋气候等研究。③气候变迁。研究地球形成以来各个时期和未来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如对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气候、现代气候、气候预测等的研究。
④气候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如对小气候、地形气候、水文气候、植被气候和土壤气候等的研究。
⑤应用气候。研究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军事等的影响,如对气候资源利用、气候灾害防御、大气环境分析和评价,以及农业气候、工业气候、建筑气候、航空气候、城市气候、医疗气候、军事气候等的研究。
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有意识地改善气候条件和无意识地使气候恶化。
环境设计专业考研前景如何?
微气候,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同于周边气候大环境的小范围内气候环境,通过对地形、水体、植物以及构筑物等的设计布局,可以营造舒适宜居的气候环境,减少人们对于采暖、降温等电器设备的依赖,从而获得节能减排的生态效益。
一、项目背景
“生态效益的战略设计”是由美国生态建筑师威廉?麦唐纳(WilliamMcDonough)与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一个对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项目,旨在为近7000名新生、教职工营造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荣获了2004年ASLA专业奖项。在2001年美国加州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节约能源成为该项目的规划重点。依据美国部分城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的统计数值比较(如华盛顿州的西雅图3.67kWh/m2?d,阿拉斯加州的费尔班克斯3.99kWh/m2?d),设计者认为戴维斯市(5.10kWh/m2?d)具有优越的太阳能资源,因而将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利用纳入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当中。
二、项目规划
1.建筑规划
(1)建筑方向的规划规划的建筑朝向向东偏转10度(图1中网格表示),既可保证南面的采光、满足冬季时住户对于光照的需求,也可减少夏季时建筑对午后太阳热量的吸收,缓减室温的浮动。此外,夏季时午后的风从南部和西南部穿过此区域,可为其提供自然降温的机会,冬季时当风从南面吹进时由于西北面建筑墙体的阻隔而被分散减弱(图1中波浪线表示)。流过该区域的水流则引向较为荫蔽的北部、东北部,通过蒸发降温来弥补风力的不足,同时也可避免水体的过度蒸发。(2)建筑高度的规划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高度由冬季的日照决定,应保证冬季时建筑的阴影不能将街道完全覆盖。夏季,建筑的南部和西部太阳辐射强,此区域可通过使用特殊的建筑材料来缓减室内温度的波动,并适当配植一些落叶类树木,为建筑提供荫蔽;由建筑群围合成的大尺度庭院可以捕捉风漩涡(图2中环状表示),庭院内精心配植的植物则用以疏导微风。(3)建筑空间的扩展通过精心设计,维持并提升户外空间微气候的舒适度,可刺激环境的使用,增加人们的户外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建筑的使用能耗。如图3所示,建筑的屋顶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可以通过优化形成可用的私人或公共户外空间,而通过设置地下停车场则可进一步扩展户外空间的面积;在建筑内部形成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改善建筑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也可为住户提供较为舒适的休憩空间。
2.建筑单体设计
设计者理想中的建筑单体如图4所示。材料上:在建筑南部安装大型窗户增加采光;建筑内部使用能吸收且缓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以收集太阳能;建筑顶部种植草皮形成绿色屋顶。设备上:将太阳能光伏板应用到露天车库中,在收集利用太阳能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遮蔽作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能源消耗;建筑内部使用地面辐射供暖,创造温度适宜的室内空间。装置上:在南向窗户上部设置可移动遮阳板,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对太阳光照的不同需求;建筑顶部设置推拉式通风机增加空气流动。此外,在建筑南侧还应合理配植一些落叶树种,满足住户夏季遮阴、冬季采光的需求。
3.生态措施
图5为建筑规划中涉及的生态性措施,除了前文中提过的在建筑顶部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种植草皮之外,设计者还提出在建筑组团内使用透水铺装,并设置含有废弃物处理系统的植草池、应用先进节水技术的植被洼地等来加强场地对雨水的控制。而植物配植方面则要求选用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这也是时下生态园林中重点强调的问题。
三、项目采用的节能措施
1.采暖措施
(1)地热系统不同于空气温度会随着季节呈现明显的波动,地下温度是相对恒定的。夏季,建筑物释放的热量由循环管线吸收后转移到大地;冬季,循环管线从大地吸收热量再将其转移到地板上、建筑物上供人采暖。地热系统的设计通常可以满足一个建筑物全部的冷却需求,以及80%~100%供暖需求,大幅削减对于HVAC(室内或车内负责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的系统或相关设备)的能耗,高效节能;且不易造成污浊空气对流,可维持室内空气的洁净,是最舒适健康的供暖方式。但是,由于戴维斯寒冷季节的时间较长,地热系统的“加热”很可能延伸至周边环境,从而降低系统的有效性直至冬季结束,故而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缓解这一问题。(2)热泵通过使用可再生热源(如地热),热泵可以为诸多应用提供最节能的加热和冷却策略。其具有良好的转化率,可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由于热泵的性能高度依赖于热源的性质,在热源不稳定的情况下还需其他辅助设备,且造价较为昂贵,故而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配电网的能力进行选择,最好使热源靠近热负荷(如学生宿舍)以降低输配电成本,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率。
2.降温措施
(1)植物降温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在夏季形成凉爽舒适的视觉景观,还具有提供遮阳、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夏季最高温度等降温作用。在该项目中,设计者主要从地面绿化和屋顶绿化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就地面绿化来说,研究模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增加30%(每家3棵)的地面树木覆盖率,结果显示全年用于降温的能源节省了约30%。就屋顶绿化而言,夏季的空气温度可使砂石屋顶的表面温度升高到140℃~175℃,而同等条件下绿色屋顶的温度不会超过77℃,这将大大减少制冷能源的消耗;此外,传统的屋顶结构经过20年便会开始退化,而绿色屋顶通过减小日温度和年温度的浮动,可将退化减慢至35年,在延长房屋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当然,植物降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树木的维护有一定的技术与费用需求;另外,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这对太阳能光伏电板等的使用也具有一定限制。(2)通风降温通风的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装置(如风扇)通风。自然通风是由空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度差,或建筑物两侧的压力差驱动产生的。为了促进交叉通风,一个建筑物相对的两侧应设有通风孔或可活动的窗户,且需避免在两者之间设置大型障碍物(如墙壁);在多单元建筑群中的某个住宅单位往往只有一个面可与外部连通,这种情况下在建筑顶部设“空中通风道”也可促进内部空间的空气流通(图6)。调查显示,在一户人家全年的能源消耗中,使用风扇等电器设备为室内空间通风所产生的能耗占显著比例。在该项目中建议不使用或只在夏季最热和冬季最冷时期使用电器设备,其余时间则通过推拉式通风机(以风力为动力)进行自然通风,尽量将对于电器设备的使用时间最小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戴维斯,夏季的夜间温度通常白天低很多,夜间冷却的时间应加以控制,避免过度冷却而造成的对于取暖设备的使用,从而导致额外的能源消耗。
3.废水与雨水处理措施
项目中主要采用人工湿地来对废水与雨水进行处理与利用,并提出了4个基本应用:一是浅层沼泽系统,以相当大的流域面积为基础(通常超过1.67ha),需要相当大的空间、稳定的基流或地下水供应以供养新植的湿地植物;二是池塘湿地系统,包括一个池塘区域和一个浅层沼泽区域,其中池塘可以减缓流入的径流流速,汇集沉积物并去除污染物(此系统需要的空间较小,并被认为是最稳定的系统);三是延长滞留的湿地,具有临时径流调蓄功能,可缩小湿地占用的空间;四是袖珍湿地,适用于不具有稳定基流来源、水位波动频繁的较小型场地,最适合干旱的条件(不易监测,相比其他的系统不稳定)。考虑到戴维斯的年降雨量较低,以及卫生和气味等问题,湿地建议选址在具有废水处理系统的场地。
四、我国的应用现状与启示
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恶化使得人们过分依赖于电器设备来获得适宜的室内气候环境,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甚至污染气体的排放,继而加重气候的恶化,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已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生态效益的战略设计”项目中提出的生态理念与运用的生态措施在国内已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与发展。
1.太阳能光伏
建筑能耗主要由建筑的建造能耗与使用能耗两部分产生。现代城市中,建筑能耗在人类活动所有能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又以建筑使用过程中消耗的电能为最。太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将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目前在国内已有一些将其应用到建筑中的案例。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产业生态系联合设计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上海工业园智能生态办公楼,其在建筑顶面安装有10kW实验性太阳能光伏电池,可产生占建筑总用电量4%的电能,主要用于建筑外立面的照明与EPS系统充电。但是由于成本等问题,太阳能光伏建筑在国内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今后的发展还需依赖于技术的完善与政府的扶持。
2.绿色屋顶
相较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绿色屋顶在我国的应用则更为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如今的绿色屋顶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建筑顶面铺设草皮那么简单,可以种植各类花木、安置小品设施营造舒适宜人的“空中花园”,也可以栽培各种蔬菜形成具有农家趣味的“空中农场”或是作为教育基地,对于建筑顶面的利用可以说是到了极致。被世界屋顶绿化协会授予“世界屋顶绿化科研教学示范基地”称号的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其园区内所有建筑的顶面均规划建设为屋顶花园或空中农场,实现100%屋顶绿化,对于空中农场中种植的蔬菜均不使用农药、化肥,产出的有机蔬菜供应园区食堂。在相关政策、规范的推动下,屋顶花园的建设在我国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型城市已初具规模,中小型城市还需政府的积极宣传与引导。
3.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这一新型污水处理措施虽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环保园,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而建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后滩公园等三个举办大型国际盛会的园区中都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其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更是国内第一个全面以中水供给园内水系及主要景观用水的大型城市公园。位于其南园的人工湿地园总面积为41500m2,湿地氧化塘面积为30500m2,采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专利技术,每天可处理来自清河污水处理厂的2600m3再生水和来自公园主湖的20000m3循环水,并种植了香蒲、水葱、芦苇、千屈菜、菖蒲等10余种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湿地虽然具有诸多效益,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天然湿地,我们在大力研究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积极保护地球的“天然之肾”。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设计在考研阶段一般会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方向,在设计类考研当中环艺属于大专业。报考人数占艺术类很大比重,因此招生名额是很重的,但是近两年考研热居高不下,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环境设计专业考研到底有没有前景呢,我觉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这个专业。你可能会说,我读了这么久的大学难道连这个专业都不了解吗。其实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表象,真正的背后的深入的内容还真没有了解清楚。环境设计专业大概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各方向,当然也包含其余细分方向。总体而言,这个专业是偏向于实践类学科,以建筑系为基础的专业。那么考研究竟有没有必要呢,毕竟这个专业以实践为主。我想说明的是,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时代在变,对人们的要求也在变,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逐步变高。
其实读研很大程度上是让自己学的知识更加细化,更加深入某一领域进行探索。我们现在提到的环境设计可能只是一个大的方向,之后说到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也是一个小方向,但其实在小方向中也会有更多更加细分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我们没有具体,就只是停留在了宽泛的表面,虽然看上去我们什么都会,但是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精。就比如说环境科学这个专业,下属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等小方向,但是每一个小方向下面又有很多要研究的领域。比如水、土、肥料、大气等等。在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你觉得他会愿意招聘一个什么都懂但是不精通的本科生呢,还是愿意招收一个经过三两年更加深入学习之后的研究生的?答案不言而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环境设计考研的前景非常好。
另一方面,如果你发现这种实践类专业不适合自己,自己还是更适合搞理论研究,那么读完研究生直接读博士生进入到理论学习阶段就好了。相当于是给自己多一个选择。但如果你本科直接找工作了发现在既不喜欢实践,辞去工作在考研或者跨专业考研都是很耗精力而且风险很大的事情。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尽管你深入某一更加细分的领域进行了学习,但是你其实做到了触类旁通,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一小方向,因此未来可能工作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环境设计专业考研前景非常好,需要个人自己去把握。
最后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所以加油,做出服从内心的选择!谢谢!
、
环境生态学与普通生态学的区别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远没遏制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而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任务。
生态环境法是环境资源法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强调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局保护,保持生态(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达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和兴起源自人们对生态学的认识之发展,生态学“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二战后国际生态科学蓬勃发展,至6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理的生态学科),它的出现使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改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是人类认识自然生态的系统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对该学科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满足了社会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下,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该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在时代的蕴育下,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出现充实了现代环境法的内容,“现代环境法是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对生态系统全过程的整体保护,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并重。这些都是传统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所不能企及的。”
生态环境保护法之所以必须得以提出和构建,盖系本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破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尽管科学和技术在过去的100年里获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却正是20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导致生态衰败的祸首,实际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的衰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究其原因,唯“技术只重视处理分离部分的方法,即分解论方法,生态系统恰恰与技术不同,生态系统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划分成可随意处置的几个部分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个整体,在于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处理方式之不同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正确处理方法,使生态环境保破坏愈演愈烈,而生态环境保护法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及内容,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称谓上,生态环境法与环境法并不对立,所谓生态环境法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因而生态环境法亦可简称为环境法。”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法最大化的解释,也即实际上为环境法,这个概念实际上跟俄罗斯法学界对“生态法”的界定相类似.
本文此处所指生态环境保护法系指调整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以及特殊自然环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态学密切相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法里必然要体现和遵守相关的生态规律,如物物相关规律、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规律、多样稳定规律、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等等。它通常是在各个自然资源法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综合性法律部门,有时往往要通过土地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自然资源法部门来实现,这些法律部门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成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为生态环境法的重要内容,但生态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仍各不失其独立性,二者有质的区别。
生态环境建设要求防止土地资源的被破坏(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多基于此)、水土得以保持,防治沙化、水资源污染的防治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确保有限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要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经济营,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防止资源开发正在造成的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以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我国环境法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务院在2000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结合前述我国学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法组成。
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宗旨。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合作战略,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原则等。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管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考核和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省级及地(市)级的生态功能区,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和监督。
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开展公共绿化和家庭绿化,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的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科技经费的投入,推动生态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生态破坏的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处罚制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
生态环境保护法的部门法包括:国土防治法、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自然遗迹保护法、人文遗迹保护法和国家公园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法、防洪减灾法,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有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另外还有全局性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不同之处如下:
1、侧重点不同,环境生态学是偏研究环境治理的应用生态学。而普通生态学是偏理论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生态学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综合治理、监测与评价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而普通生态学是对目前已有的生态学知识的一个整体的总结,其中包括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个大类,小类有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3、分属课程不同,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而普通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学位课和土壤学、森林培育学、环境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是报考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
扩展资料
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
生态学专业培养技能
1、掌握普通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信息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熟悉国家生态信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4、了解生态信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具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百度百科—生态学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好。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天气和气候影响着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气象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许多政府决策和咨询机构、企事业与产业部门对应用气象学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主要是在环保、化工、冶金、能源、交通、轻工、医药、农业等行业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环境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源于原西南农业大学的土壤农业化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在学校农学、生命科学、生态学、农业工程学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并能够利用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的学科。
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主要研究天气和气候与城市、农村及各个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也研究气候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各产业部门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对策。
根据大气科学原理和大气探测结果进行针对各产业的专业天气与气候预测、灾害预警、评价和服务,旨在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资源,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对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影响。
下一篇:延川今日天气_延川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