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气候现象_2024年气候现象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全世界有多少种气候类型,说出其成因,特点,分布2.尼什么气候现象3.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哪几个方面4.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

1.全世界有多少种气候类型,说出其成因,特点,分布

2.尼什么气候现象

3.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4.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

气候现象_2024年气候现象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

(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

全世界有多少种气候类型,说出其成因,特点,分布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台风和海啸这一些自然现象频繁地发生,而且,全球气候变暖也导致了全球的水位下降,水资源更加的紧缺,所以说全球变暖是对于人类的一场巨大的威胁。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同时居住在南北极的动物居无定所,所以说这是人间的一场惨剧,因此各国对于全球变暖都非常的珍视,因为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次生死存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也渐渐的雄起,因此大量的尾气排放在空气中,导致了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含量也逐渐的升高。而且全球变暖会影响空气中的气流,导致了气流不稳定,就会容易引起台风效应,而且在海平面上升的同时,也会对沿海城市面临巨大的威胁,海平面上涨会引发海啸。

在全球变暖这个现象之下,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感知到,因为现在的夏天并不像以前的那样温和,现在的夏天更加的酷暑,使人感到非常的炎热,因为全球变暖导致了全球的气温升高,夏季高温天气延长。而且在冬季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所感觉,因为在以前积雪能够淹没人的膝盖,而如今的积雪,只是薄薄的一层,这与温室效应密不可分。

现在的冬天相比较以前的冬天并不是特别的寒冷,但是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全球气温变暖会导致云层变薄,因此太阳对人们的辐射伤害程度也非常的高,经常处于太阳之下的人们,容易患得皮肤癌,这对于人类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因此,人们应该更加节制着自己的行为,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不能够再继续的滥砍滥伐,否则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容乐观,地球将会葬送在人类的手中。

尼什么气候现象

楼主您好!全世界有多少12种气候类型!

气候是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的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因子。气候的含义不只是几个要素的简单平均状态,而是热量、水分及空气运动的大气综合状态的统计特征,既包括平均状况,也包括各种可能状况的概率分布,及其极端状况。气候视其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这三种尺度的气候状况,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12种类型,以下是这些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 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 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 2000 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 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 400—1500 毫米之间,有明 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 温也在 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 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 1500—2000 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 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 250 毫米以下, 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 月平均温 普遍在 0℃以上, 夏季较热, 月平均温一般为 25℃左右, 7 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 年降水量一般在 1000 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 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 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 冬夏干湿差别不大, 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 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 月平均 温在 0℃以上) ,夏季不热(7 月平均温在 22℃以下) ,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 一般在 1000 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 2000 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 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 其特点为夏季温暖, 冬季较冷, 年降水量 500—1000 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 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 500 毫米以下,在大陆 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 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 10℃, 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 0℃,因 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其中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气候两种。

(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所候) 。分布在 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 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相接) 、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 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 只有1~4 个月月平均气温在 0°~10℃之间, 冬季酷寒而漫长; 年降水量约 200~ 300 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2)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 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 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 寒,各月温度都在 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 的大陆,1967 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 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 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 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 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 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 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 ,经芬兰和苏联西部 (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 外) 。北部以最热月 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 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 在暖季, 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 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冬季漫长而严寒, 每年有5~7 个月平均气温 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 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 10℃以上,高者可达 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 年降水量一般为 300~600 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

1、是温室效应,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是臭氧层的破坏,影响是紫外线辐射增加,容易导致皮肤癌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

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

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

气候变化介绍如下: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

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范围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最短的年际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4~108年,主要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各种遗迹间接研究。据考证其间经历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的过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2~103年,这时期已有人类出现,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动植物群的变化。

树木年轮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间经历过温暖期与寒冷期、干期与湿期的交替变化过程,全球不同地区既有同步变化,又有反向变化;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100~101年,利用系统的气象记录研究。一般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

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复杂。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