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城市预报
国际海洋气象_国际海洋气象组织
tamoadmin 2024-07-14 人已围观
简介1.气象数据最清晰分辨率是多少2.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一般用哪些短波波段3.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内容写什么4.南极气候的特点5.What is the full meaning of "SEMAR" in English?6.吕炯的生平1930年4月,在香港召开远东气象会议,当时参加会议有南京气象研究所代表、青岛观象台代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小吕宋天文台、海防天文台、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海军航空代表等。当时与
1.气象数据最清晰分辨率是多少
2.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一般用哪些短波波段
3.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4.南极气候的特点
5.What is the full meaning of "SEMAR" in English?
6.吕炯的生平
1930年4月,在香港召开远东气象会议,当时参加会议有南京气象研究所代表、青岛观象台代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小吕宋天文台、海防天文台、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海军航空代表等。当时与会的法属海防天文台台长勃鲁逊、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劳积德,同参加会议代表,联名向中国代表建议在西沙群岛建设气象台。根据这一建议中国在西沙群岛建立气象台、无线电台与灯塔,建立与岛外各地的联络,并保障了途经此处的船舶航行安全。
1955年在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航空会议通过的第24号决议,要求当局在南沙群岛加强气象观测,会上没有任何一个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因为其附近海域的气象报告对国际民航飞行有重大关系。
1988年1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中国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被编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网第74号站,主要任务是观测包括风向、风速、雷暴、潮位、波浪在内的近20个项目的南海海区水文气象要素。27年来,该站共取得南海海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500多万条,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舶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该站通过中国国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资料,每5分钟提供1次实时潮位资料,为国际减灾、海洋气象预报研究和和平利用海洋发挥了积极作用。
气象数据最清晰分辨率是多少
包括航海气象和水文报告、预报、警报和传真图等。是由海洋气象和水文部门提供的。航海气象和水文情报在文字上比陆上的更加简明扼要;传真天气图上天气系统的配置及其动态,则力求使航海者便于推测有关航线上或广大海区上的天气现象。目前,已有许多专供航海者阅读传真天气图用的各类天气系统或天气的预报指标:锋、气旋、反气旋的移动和发展的指标、热带气旋加强和减弱的指标等等。这些预报指标已由定性指标向定量指标发展,并有局部海域的定量指标。此外,还有为配合传真天气图阅读使用的各种估计风速的列线图、近似波高和风级的关系表等。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方便通信联络,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适合航海实际的气象电码和图上数字与符号的统一含义。船舶气象情报的编译,须按照国际船舶气象电码进行,各国船舶还另有各国自己的规定。船舶天气图,包括其传真图在内,它们与陆地气象台站应用的天气图的区别:一是简明得多;二是它的主要范围在海洋上;三是限于图面仅表现与航海关系密切的有关项目。不论是向船舶播发的传真天气图,还是世界各港印发的船舶天气图,都是根据需要用不同比例尺,目前通常用的是1:20000000。为了航海者使用方便,图的纸面不大于50×60厘米。船舶天气公报是海洋气象和水文部门有地、定时地通过无线电台向船舶发布的有关天气与海况情报。有关世界海洋气象和水文部门的名称、播送时间、频率以及天气公报的内容,世界气象组织有专书出版。
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一般用哪些短波波段
请点击输入
气象数据网站中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有多种数据源,每个数据源的分辨率各有不同。数据来源引用: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xihe-energy)羲和数源V1.0
数据介绍:基于多个国际权威气象反演数据源和气象站实测数据同化、校正和降尺度后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数据源
时间分辨率: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30米网格,覆盖中国全境
欧洲中期天气中心数据介绍:包含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的全球气象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据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系统(ESDIS)全球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5°纬度*0.6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50公里网格),覆盖全球
德国气象局数据介绍:德意志联邦气象局模拟和预测的全球气象预测数据,预测精度全球领先
时间分辨率:未来7×24小时逐小时数据,数据每6小时滚动更新一次
空间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1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大部分市售的“短波”收音机调谐的范围都很宽,包括中波波段和部分的长波波段。典型的调谐范围从150kHz到30MHz。根据国际协定,无线电频率被划分并供给不同的使用者。虽然有些例外,但大多数的台站使用许可的频率,以下进行描述:150.kHz及
南极气候的特点
世界气象日手抄报内容: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英文为"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
世界气象日的设立宗旨: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世界气象日的组织机构:
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立于1950年3月23日,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联合国关于地球大气状况和特征、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和导致水源分布气候方面的最高权威的喉舌,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界气象组织成立至2000年已整整50年,组织的会员由成立初期的30个发展到如今的185个,包括了非洲,中、西欧和西南太平洋国家,其中国家会员179个,地区会员6个(含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成为最具广泛代表性和合作精神的国际组织。50年来,世界气象组织为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协助各会员气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警报提供了服务,也为区域乃至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What is the full meaning of "SEMAR" in English?
南极气候的特点: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多狂风暴雪、空气干燥、降水稀少。由于大陆位于高纬度地区,大部分地区每年有近10个月被厚厚的海冰包围,妨碍了大气—海洋—大陆之间的垂直交换,故形成了独特的气候。
南极的气候既不属于海洋性又不属于大陆性,而属于一种陆地冰气候。气候特点是无论寒季还是暖季,平均温度或极端温度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低。而南极最冷的地方是东南极大陆的内陆高原,年平均气温低于50℃,可称为世界的“寒极”。
南极大陆的月平均温度一般从3月开始下降,10月逐渐回升。南极大陆气温垂直分布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底层常年逆温,温度往往随高度增加,几百米上空的温度与地面可能相差几十摄氏度。
南极大陆最可怕的天气是风暴、暴风雪,而南极素有“世界风极”之称,地面盛行东—东西风,距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是西北风。在内陆,有强烈的辐射冷却,近地层冷空气大量堆积,在重力和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风速大、风向总是不变的“南极下降风”。
扩展资料:
南极气候带:
1、 陆缘冰区的气候带:陆缘冰区的海水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海水在不同的温度、风和云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下,通过海冰反射率及海冰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显著变化,影响了该地区的热量平衡,从而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
在暖季,由于风的影响,大部分海域的海冰断裂成大块浮冰随风飘流。许多海区在夏季成为无冰海区。在海冰区,沿岸地区的年平均温度越低,海冰覆盖的面积就越大。
2、沿岸气候:沿岸地区是南极大陆天气和气候变化最大的一个地区。该区不仅受到极地低压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内陆地区强冷空气的袭击。
在最冷月中,北方的暖空气团通过低压活动也可以侵入南极沿海地区,使当地的气温发生显著的变化,温度能升高到6~7℃。该地区也是南极大陆风速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风速为8.2m/s。
3、内陆地区的气候:内陆地区以高原为主,东南极大陆内陆中部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有“白色大沙漠”之称。
百度百科——南极气候
吕炯的生平
SEMAR "SEcretar?a de Marina-direcci?n de Meteorolog?a MAR?tima"?""?SEMAR?
SEMAR?SEMAR? SEMAR吕炯,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厚桥乡塘西村。1922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就读。192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30年受派遣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1934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被选为该院评议员,并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还曾参加我国第一次黄、渤海海洋调查,负责海洋气象观测。
1935年起,先后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和《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等我国最早有关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的学术论文。1936—1940年间与竺可桢、张宝堃共同编著了《中国之温度》一书,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完备的中国气温资料图集。
1943—1949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并兼任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海洋气象专门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我国爱国民主人士梁希、涂长望、潘菽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并担任理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吕炯从香港回到上海参加接管后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50年该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继续留所任研究员。在此期间发表了《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和《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
1953年,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北京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农业气象研究组,吕炯任主任。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业气象研究组扩建为独立的农业气象研究室,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共同合作的机构,行政管理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吕炯任主任。吕炯在任职期间,亲自进行有关农业气象与作物的引种、气候生态型以及作物的气象灾害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了20多篇农业气象方面的学术论文,对推动我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久,吕炯调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候研究室主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又继续从事海洋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